|
中國告別高增長,目前經濟增長率在7%左右徘徊。 |
中評社香港9月6日電/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驚擾了全球市場,也動搖著在華跨國公司的財運。
美國《華爾街日報》8月26日載文《中國市場動蕩的贏家與輸家》,文章說,那些為中國基礎設施、能源和鋼鐵等傳統繁榮產業提供原材料的企業——比如澳大利亞采礦企業必和必拓公司和法國能源設備制造商施耐德電氣公司——在中國經濟增長率達10%以上的歲月裡曾經財源滾滾,如今其收入急劇下降。許多企業還面臨沉重的資產減記,因為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以中國的需求量激增為前提的投資計劃越來越不現實。
相比之下,像iPhone制造商蘋果公司和箱包制造商新秀麗國際公司這些迎合中國消費者的企業處境較好,因為中國的零售需求總體上依然強勁。
國際企業在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財運發生了變遷,而在這之前的20年裡,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也是形形色色外國公司的風水寶地。各大奢侈品和零售品牌以及汽車制造商紛至沓來,跟在紐約或倫敦一樣遍布上海的大街小巷。
英國石油公司和殼牌公司等石油大企業紛紛在中國投資,數以百計的其他行業企業提高了在世界各地的產量來滿足中國的需求。中國至今仍消耗著全世界近一半的銅,并是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它還消耗著全球45%的鋼鐵,但有分析師認為其需求可能已見頂。
中國的經濟增長從2011年開始放緩改變了局面。今年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還不到2011年7月14%的增長率的一半。房地產開發陷入停滯,全國許多二三綫城市的商場和公寓樓空空蕩蕩。今年前7個月的辦公樓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14.8%,2014年同期則增長了7.3%。
但在過去幾年裡,零售業的狀況相對較好,7月份的增長率減緩至10.5%,而去年同期是12.2%,2011年是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