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新加坡《海峽時報》10月23日文章,原題:英國和中國過去與現在:大國綜合征
當中國人講到他們過去的“屈辱時代”時,人們應該記得,給中國造成數十年恥辱的始作俑者是英國。考慮到英國自己曾在中國做下種種侵犯人權的事,現在英國有人就人權問題教訓中國,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相反,有鑒於過去的歷史,英國和中國理應發展21世紀新的建設性關係。
在有文字記錄的歷史中,中國很多時候是世界最富裕的國家。近至200年前,中國占到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3%。到1950年,該比重猛降到3.3%。這是外侵和內戰以及帝國主義剝削的結果,它們加劇了政治秩序的崩潰。中國淪為一個“失敗國家”。那段歷史很多是由英國寫下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香港淪為殖民地,為英國提供了“中國門戶”。之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不僅中國軍民遭到野蠻殺戮,而且侵略者洗劫並焚毀了宏偉的圓明園。得勝的英國人還在中國搞“治外法權”。
儘管英國過去欺凌中國人,但現在中國重獲強大後,並無跡象表明要報復。不過,傷疤沒有消失,傷口可能會再開裂。實際上,中國正尋找在世界中的位置並探究可持續的治理方法。如果面臨國內外挑戰的中國實現“和平崛起”,那將史無前例,對當今世界乃至後代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對於西方而言,目標應該是與中國合作接觸,千萬不要謀求遏制中國,或通過羞辱,將其排斥於國際社會之外。
美國杜魯門時期的國務卿迪安·艾奇遜曾說,“大不列顛失去了一個帝國,但尚未找到新角色”。英國可以充當中國通往歐洲的門戶——金融方面,也包括文化、社會、科學、知識和政治方面的。英國不顧華盛頓的反對,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創始成員國,就是朝那個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發展這種新的關係將不會容易。兩國在政治、社會和經濟上差異巨大,更別說歷史包袱了。但這個潛在的角色已成為英國應該抓住的絕佳機遇。
(來源: 環球時報;作者讓-皮埃爾·萊曼,陳俊安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