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技術和半導體設計等創新密集型行業,中國仍只在全球市場占據較小份額。盡管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芯片消費國(主要用於生產電子產品供出口),但中國需要進口其中90%的芯片。
中國如果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即低工資的制造業經濟未能轉型為基於發明和技術的經濟,就必須提高生產率。然而,麥肯錫表示,中國的多要素生產率(一種粗略的創新指標)不斷下降,過去五年期間僅占GDP增長的30%,低於1990年至2010年期間的40%至48%。
工業間諜活動十分猖獗;一名美國執法部門官員表示,就中國政府支持的重點黑客計劃來說,五年規劃被當作“路綫圖”。
中國的科學文化也受到偽造和抄襲醜聞的困擾。在德國學術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今年以假冒同行評審為由撤銷的64篇文章,以及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BioMed Central)撤銷的43篇文章中,中國學者占了絕大多數。
北京大學的一位前校長本周批評中國科學界淪為一部“文章機器”,更專注於發表文章,而不是真正取得突破。
陳佳洱在科技部網站上寫道:我國基礎研究的環境不是很有利,片面追求SCI文章發表的篇數、被引用的次數和發表文章的檔次,而不是實實在在看做出來的工作對推動科學前沿發展的貢獻,或者對支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
總部位於北京的安聯思(Alliance Development Group)的克裡斯•迪安傑利斯(Chris DeAngelis)相信,中國的資源最終將取得成功。“在軟件開發等領域,我已經看到高校和年輕畢業生迸發出大量創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