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提升製造業水平,由“製造大國”轉變為“製造強國”,中國政府描繪了《中國製造2025》發展藍圖。 |
中評社香港3月1日電/“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為了提升制造業水平,由“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中國政府描繪了《中國制造2025》發展藍圖。但是,要實現這一目標,前路并不平坦。
《日本經濟新聞》2月29日載文《國企已成“累贅”?》,文章說,大型國有水泥企業安徽海螺水泥計劃2016年以後在印度尼西亞和緬甸建設7個工廠。該公司高管自信地認為,我們在海外很有競爭力。但在國企進軍海外市場的背後,是中國政府提供了大力資金支持。垃圾回收再處理等環保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依賴與其設立合資公司的日本企業。
中國在2015年5月發布了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該計劃將新一代IT技術、節能、工業機器人、航空航天等10個領域指定為重點產業,力爭在各領域通過培養人才提高競爭力,并進軍海外市場。
業績日益惡化
但實際上,作為產業核心的國有企業績卻在日益惡化。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定規模以上的制造業企業2015年的銷售總額為11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0.8%,經常利潤為6萬億元,同比減少2.3%,轉為負增長。
其中,僅中央和地方政府控制下的國有企業,銷售額就同比減少了7.8%,經常利潤同比減少21.9%,拖累了整體業績。另一方面,民營企業的銷售額增長4.5%,經常利潤增長3.7%。雖然與此前相比有所減速,但確保了增收增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