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麼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從大的方面來看,就是經過時間驗證的,正確的治國理念和大政方針,既包括古代中國延續多年的寶貴傳統,如諫官諫議制度等,也有其他國家發明并實踐,證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作法,如民主和憲政等,它們具有普世的價值。當然,在中國,僅知道有用的知識還不够,還需要知道什麼是無用甚至有害的知識,因為我們曾有過痛苦的經歷。人們不會忘記,“文革”期間中國很多智庫就生產過大量有毒知識,由中國著名高校牽頭搭建的“梁效”寫作班子曾炮制過大量劇毒報告。當時的智庫不僅未起到糾正錯誤的作用(這顯然是奢望),相反,他們還煽風點火,激化矛盾,為“文革”推波助瀾。今天,中國的年青一代只要到圖書館或檔案室轉一轉,即可獲得如此印象。
考慮到目前中國智庫多由政府主辦,他們提出的政策建議最有可能被領導采納,因而他們的影響力遠非其他政府機構可比。也正因如此,在中國,更要警惕智庫的“反智”行為。因為知識一旦掌握在心術不正的人手裡,這些所謂的“專家”就會將荒謬的主張和錯誤的結論披上華麗的外衣,通過理論恐嚇,綁架和俘獲決策者。
最新的例證來自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踐。在過去30多年裡,中國執行了史上最為嚴苛的計劃生育政策。然而,對於限制人們生育這樣重大的公共議題,我們未嘗聽到過政府智庫的認真討論,相反,他們還為計劃生育政策大唱贊歌,論證這一政策的合理性,并提升至“國策”之高度。一時間,對計生政策所有的反對聲音全被屏蔽了,一些書籍甚至遭禁。對中國計生政策最可信的評論者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就在幾個月前,當中國鬆動計生政策時,森即刻在國際主流媒體發表文章,稱中國的生育率其實在計劃生育政策推出之初就已經出現下降,中國這些年的低出生率與計生政策并無關系。這就意味著,中國過去幾十年轟轟烈烈且耗資不菲的計生政策毫無必要,純屬折騰。如今,由計生導致的人口結構危機和副作用正在加速顯現,一些政府智庫又忙著准備鼓勵生育的提議。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政府智庫所扮演的角色,他們辜負了“智庫”所承載的真實涵義。
至此,我們可以大致知道未來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智庫了。面對功能重複且數量龐大的政府智庫,改革可先從去行政化入手,推動其逐步走向獨立,尤其是精神上的自由。中國決策者應該也可以從古代中國諫官諫議制度中吸取有益養分,讓部分政府智庫扮演起諫議機構的角色,這也是中國智庫真正有所作為的必由之路。此外,政府智庫還應服務於社會,面向公衆,實現開放式管理。
正如同中國任何改革都會遇到阻力一樣,上述舉措肯定也會遇到困難,為此,政府不妨先培植一塊新的領域,放開并鼓勵民間智庫的興起。這一建議源於中國過往的成功實踐。當年,在國有企業改革舉步維艱,強大得無法撼動時,政府通過開閘放水,讓民間力量進入,反而成就了盤活整個經濟的一步好棋。今天,民營經濟的作用和貢獻已有目共睹。或許,未來中國智庫的培育可從中得到一些有用的啓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