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吳建民去世:中國外交不能失去理性聲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6-22 09:29:51


 
  然而在過去幾年,吳建民先生所堅持的思想和言論顯然與這些觀點顯得格格不入,所以盡管他本人并不同意這一叫法,他還是被中國民間推為“鴿派”外交的代表。他與鷹派進行了持續的辯論,最著名的就是與《環球時報》的胡錫進總編的“胡吳之辯”。

  吳建民的價值體現在這些辯論之中。首先,即使是那些與吳建民先生論戰的對手,無論是《環球時報》的胡錫進總編,還是來自解放軍的羅源少將都不否認,吳建民先生為中國外交策略之爭帶來了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的共存和爭鳴卻是中國當下所需要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吳建民先生的逝世不僅讓中國外交失去了一個的思考者,更失去了一個敢於發聲的傳播者。

  “理不辯不明”。這種不同聲音的辯論,本身就是理性的表現,就是廣開言路,廣納民智之舉的呈現。

  其次, 正如本報在過去社論中指出的,這些辯論“能够讓中國普羅大衆,特別是網絡上“喊打喊殺”的激情網民們,以及站在他們背後的媒體,能更客觀地看待與冷靜地分析中國面對的國際大勢,更清晰中國的應對實力與外交政策,以減少非理性思維與衝動性發聲。”

  我們認為,以鷹鴿來區分中國外交的派別是片面的,誤導的。認為鷹派就是愛國,就是勇敢,而鴿派就是賣國,就是懦弱,那就更荒謬。正如中國學者資中筠和何方對吳建民的一致評價:在當下中國,主張和平比主張戰爭更需要勇氣。

  因此,不能簡單地說,中國外交需要鷹或鴿,而應該說,中國外交需要的是理性,需要的是對國際大勢和中國發展前景的客觀判斷和據此而制定的大政方針,而不是衝動、魯莽。而這種理性,正是吳建民所大力倡導的理念。今年4月22日,吳建民接受《僑報》專訪,談中國應如何做大國時說,我們應該謙虛、淡定、理性。這些理念,正是他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產。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