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中美兩國海警船只並肩航行(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 |
中評社香港7月26日電/一起曾改變了亞太歷史走向的事件近日迎來163周年紀念日。1853年7月14日,馬修•佩裡率領一支由4艘美國軍艦組成的隊伍在今天的神奈川縣久裡濱登陸,向日本幕府遞交了時任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的一封信。信上要求日本向美國開放港口以開展貿易往來、設立領事館并作出其他讓步,否則美國可能對日本使用武力。
據《日本時報》7月22日報道,佩裡炫耀武力的做法讓日本在現代軍事技術面前毫無防禦能力的事實暴露無遺,促使日本開啓了讓經濟、社會和軍事迅速走向現代化的進程。這一軌跡也導致實力上升的日本與美國在二戰中爆發激烈衝突。當前的局面和這段歷史有著令人憂慮的相似之處。
同樣,中國因美國炫耀軍事實力而受到極大震動,并開始迅速走向軍事現代化,中國經濟也保持著前所未有的增長速度。分析曾發生在太平洋地區的那段暴力衝突歷史以及導致這段歷史的政策,或許有助於避免中美兩國在本世紀重複那段歷史。
美國用來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所使用的衆多軍事技術和作戰理念是在冷戰最後幾年發展起來的,其中包括隱形飛機、制導炸彈、作戰網絡和衛星。
如果說海灣戰爭讓中國看到了它已遠遠落在了美國後面,那麼不久以後它就感受到這種軍事優勢的脅迫力量對准了自己。1995年至1996年,中國在靠近台灣的地方進行了一系列導彈試驗和大規模軍事演習,以回應台灣“總統”訪問美國。對此,美國部署了兩艘航空母艦。蘭德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追蹤了中國自1996年以來的軍事發展進程,報告說:“中國軍隊無法確定這些航母的位置,更別說實施打擊了,這表明一旦美國加以幹預,中國并不具備對台灣動武的能力。”
兩次事件叠加在一起,促使中國軍隊開始了大規模的現代化進程,它尤其關注削弱美國自冷戰結束以來在通信和武器投放方面所擁有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