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魔咒?除了衆所周知的原因之外,還因為外資互聯網巨頭其實還沒有真正理解中國用戶,也沒有站在中國用戶的角度審視中國互聯網市場。縱觀國外互聯網巨頭在中國的失敗,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沒有在中國形成完整的生態。在國內市場而言甚至不能稱之為巨頭公司,因此這些國外互聯網巨頭屢屢敗給國內互聯網公司。
現在,這個魔咒在Uber身上也得到驗證了。其實Uber是很不服輸的,這在其員工在投資宣布之後的失落上可以看到很明顯。但是,滴滴的燒錢效率是Uber的幾倍。在對手比你體量更大、決心更狠、錢更多、燒錢效率更高、執行更強悍的情況下,燒錢能燒出一個未來麼?Business is business。在中國市場魔咒和落後滴滴的事實面前,誰都會犯嘀咕。這個結局很意外,但這很中國。
媒體在討論,滴滴收購Uber中國會不會形成壟斷?用戶們則擔心,滴滴的補貼會不會逐漸減少甚至停止?坦率講,我不認為這會是一個問題。中國互聯網的監管一直是一種後置狀態,即市場的狂野發展遠遠領先於現實法律規定。即便去年滴滴、快的合并之時,易到公開舉報也并未能阻止這一事實的發生。既然美團點評、攜程去哪兒、58趕集、百合佳緣都沒被判壟斷,憑什麼要說滴滴Uber?何況,還有易到、神州的拼命追趕和補貼競爭?
其實,在網約車新政下達後,從某種角度講,幾家出行平台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綫上——誰能在最短時間內適應政策、幫助車主通過審核制度,誰就能跑在前面。滴滴和Uber的合并,絕對不是出行市場競爭的結束;相反,這應該是新一輪競爭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