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人均GDP通常用來評估消費者購買力。這通常是合理的:美國的家庭收入占GDP的近90%,因此人均GDP完全可以代表購買力。然而在中國,可支配收入僅占GDP的44%,因為很大一部分增長來自固定資產投資,不會傳遞到家庭。結果,企業可能大大高估了中國消費者的支出和借貸能力。
比如,必勝客和肯德基的東家百勝全球餐飲集團在2015年第三季度同店銷售增長不佳後決定出售其中國分部。相比之下,同期中國官方GDP增速接近7%。
就每種情況來說,錯誤之處都是忘記了GDP并不能用來給員工發工資,也不能用來還債。這是一個虛構的數字。購買辦公用品、給銀行還賬或發工資,管用的是現金流。現金流是投資者和分析家們應加以考慮的。
當你在中國經濟數據的表面之下深挖時,常用的衡量尺度可能不那麼可靠。投資者們往往接受新聞報道的數字,卻不問是否是最可靠的。GDP在中國很重要,但并不代表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