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這是航天員景海鵬(右)、陳冬在出征儀式上揮手。 新華社記者李剛攝 |
中評社香港10月19日電/繼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9月升空後,中國10月17日又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這次發射,目的是為更好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進而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
美國《僑報》10月17日載文《“神舟”飛天,築夢太空》,文章說,自1956年中國成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至今,中國航天工程已走過整整一個甲子。回顧幾十年的崢嶸歷程,中國形成了獨立自主、完整配套的研制、生產、試驗和發射測控保障體系。舉世矚目中,中國發射了10艘神舟飛船,實現了探月工程“繞”、“落”目標,建成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中國真正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突破。在填補中國航天領域空白之餘,中國已躋身世界第三個獨立開展載人探測、第三個實現月球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國家行列。此外,中國運載火箭發射能力也位居世界第三位。
幾十年的宵衣旰食,讓中國航天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的飛躍。如今的中國,已真正實現了航天大國夢的夙願。不過,放眼全球,中國還難言航天強國。與歐美等國家相比,中國受制人才缺乏、資金短缺、起步較晚等短板,使得中國與西方等國還存在一定距離。中國未能拿到國際空間站的“入場券”,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中國缺乏關鍵技術和人才。
不能與國際航天強國開展合作,就會錯失學習先進探索技術的機會,久而久之還會被航天強國遠遠甩開。這成為中國從“并跑”向“領跑”跨越的巨大障礙。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別人也不會無故贈送,中國必須將自主創新研發作為戰略發展的制高點。伴隨中國在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儲備日益豐裕,中國在獨立自主挑戰航天高精尖技術等方面有了更多實力和優勢。2020年左右,中國空間站將投入運用。未來,中國還將向火星探測、太空旅游和觀光、載人登月等領域發起新的衝擊。
浩渺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建設太空強國,中國一直在路上。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先後發射成功,將為中國空間站建設進行關鍵技術驗證,也再次佐證著中國在追逐航天夢上的孜孜不倦。這種持之以恒,不但將助力中國克服重重障礙,也勢必為中國最終邁向航天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