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亞洲消費電子展上的華為公司標識(路透社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12月17日電/在首爾某中堅企業上班的職員金鎮日(音,31歲)最近將手機換成了中國的華為P9。雖然一直以來使用韓國品牌的手機,但在朋友們大贊P9“性價比不錯”,并強力推薦下,金鎮日換成了這部手機。金鎮日說,“實際上我對中國產品沒什麼喜歡與不喜歡之說,借此機會一細想才發現,原來我使用的很多產品都是中國企業生產的”。
韓國《中央日報》12月16日載文《中國產品性價比極高備受韓國年輕人歡迎》,文章說,金鎮日周末騎著小米電動九號平衡車,玩著手機游戲“三國志曹操傳”。他最近還開始玩以中國電視劇原作為背景的游戲“武神趙子龍”。金鎮日還決定今年與朋友們的年末聚會在首爾的一家中國火鍋店舉行。
以20-39歲為主的韓國消費者,他們對中國產品和文化的消費規模逐漸擴大,這就是所謂的“中流”。在客廳裡擺放小米生產的空氣淨化器,在阿裡巴巴的海外直購網站全球速賣通上購物,觀看中國電視劇,喜歡吃火鍋、麻辣燙、羊肉串的韓國人正在增加。
對中國極為關注的韓國科技創業媒體Platum的代表趙相來(音)稱,“現在通過海淘能够購買到技術先進且價格合理的中國產品,完全可以滿足全球消費者的需求”,“除了三星、LG掌控的手機市場,在其餘的市場上,對韓國消費者來說,‘中國’這一品牌已不再是‘便宜貨’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