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安倍訪問珍珠港、追悼75年前日本偷襲珍珠港造成的死難者,也被中國視為對抗中日歷史糾紛,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針鋒相對地說,如果日方想深刻反省、真誠道歉,中方有很多場所可供其憑吊。
金融經貿對抗
日本在金融貿易上對抗中國的意識也很鮮明。2015年日本社會爭議該不該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洲投資銀行,2016年包括日本社會相當一致地相信專注日本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是最明智的抉擇,即使在下半年美國傳出特朗普政權可能加入亞投行的預測後,日本仍沒顯示悔意。
美國主導的自由貿易圈TPP,2016年不但已在日本獲得國會正式批准,務求構築對抗中國主導的FTAAP(亞太自由貿易區)貿易同盟。
進入12月,日本正式宣布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國的地位,雖然此舉看來是追隨歐美步調,但來自政府的消息說,日本早就對中國政府“庇護國營企業體制并刻意壓低鋼鐵、化學產品價格”強烈不滿。
不再把中國視為機遇
1972年中日建交後經過10年蜜月期,1982年因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中日糾紛開始。另一方面隨著東西方冷戰結束,中美抗蘇陣營失去凝聚力,而日本與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達到高峰的貿易摩擦刺激社會反美意識,同時改革開放出成果的中國又令日本看到經貿“新大陸”,日本國內主張“日本應在中美之間作關鍵第三者”的呼聲常見,并在當時走馬燈式的政權中一再得到回應。
二十一世紀初小泉政權雖在歷史認識上與中國惡化了關系,但其他方面他仍堅持“中國的發展對日本是機遇”的觀點。2006年接任首相的安倍晉三也曾接過“機遇論”,但中國上世紀90年代起快速增長的軍事實力令安倍政權開始警惕,提出與澳大利亞等亞太國家構築“自由民主之弧”的戰略,但當時否認是對抗中國。
2012年12月安倍第二次執政後,正值中國以反日運動加強向日本外交、經貿施壓的力度,安倍政權除了日本每年發表的《防衛白皮書》公開強調中國軍事威脅日本安全,并把“自由民主之弧”的外交戰略升級到日本與美國(夏威夷)、澳大利亞、印度構築太平洋“鑽石安全網”外,伴隨日資撤離中國、社會遠離中國制品和文化等民間趨勢,安倍政權對抗中國的政治意識在各領域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