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持續霧霾天氣,空氣質量狀況為重度污染。圖為1月4日,霧霾籠罩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新華社發 |
中評社香港1月10日電/從去年12月開始的“跨年霾”仍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彌漫,這次歷時長達近十天的“霾伏”,將中國民衆對霧霾的關注和爭論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社交平台,關於霧霾的話題已壓過其他所有熱點,成為所有網民的聚焦點。今天已經是2017年,今年北京會麗日藍天的官方說法已經成為話柄。但關於霧霾到底什麼時候能治理好,目前還沒有看到任何新的官方時間表,唯一比較明確的時間節點,只有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所說的“2025年以後”。這,顯然無法讓已被霧霾逼得要離開北上廣等大城市、甚至逃離中國的民衆滿意。
美國《僑報》1月7日載文《治霾除了小目標 還應有軍令狀》,文章說,可以逃離的民衆,大多是中產階級,他們有選擇是否離開的條件;在霧霾中,更多的是為了生活,仍需戴著口罩繼續工作和奔波的普通民衆。因此,美國制造口罩的3M公司可以賺到300億美元;因此,進入2017年後,在中國的電商平台上,一些品牌的空氣淨化器都已賣斷貨;因此,這幾天北京的醫院裡,兒科診所天天排長隊,被霧霾戕害的兒童哭鬧聲讓一些家長潸然淚下……
中國官方是否想治理霧霾?答案是肯定的。如何治理?官方也有自身的規劃。比如近期提出的一系列小目標,包括能源局提出的“十三五”期間調整整體能源結構,將燃煤比例降低到58%以下;比如環保部提出的全面加大燃煤鍋爐取締力度、提高行業排污標准、強化對高排放車輛管理等……
更早一點說,從2014年推出《大氣十條》法案後,中國官方對大氣污染的治理措施不可謂不嚴厲,規劃也不可謂不明晰,但取得的效果與百姓的期待還是有很大的距離。正如中國環保部長陳吉寧在6日的記者會上所說,“我們環境質量改善速度并不慢。說明我們大氣治理的方向是正確的、措施是管用的”。但他也承認,“冬季空氣污染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沒有什麼改善”。
至於原因,陳吉寧表示,中國的環境質量改善是“負重前行”,所謂的“重”,是污染物排放總量高,以及“偏重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非綠色的生活方式”。而高污染高能耗產業大量聚集、燃煤燃油集中排放、快速增長的機動車,是地區大量排放的原因,也是改善的難點。”也因此,陳吉寧直言:大氣治理必然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從網民留言看,大多數網民對這一道理表示理解,“吃飯比治霾重要”;但同時,對這個“較長的過程”,多表示無法等待。畢竟,雖然官方表示“大多數地區的空氣質量有改善”,但民衆感受到的確實霧霾越來越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