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大數據讓古籍“活”起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3-08 09:32:00


2月28日,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與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浙江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等4家單位在國家圖書館聯合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免費服務大眾閱覽和學術研究。
  中評社香港3月8日電/2月28日,中國國家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浙江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聯合在綫發布古籍數字資源,免費服務大衆閱覽和學術研究。本次發布的古籍資源均為各館所藏特色資源,加上此前已發布資源,總量已達到2.4萬部,相當於6部《四庫全書》的總量,中國古籍的大數據時代越來越近了。

  美國《僑報》3月2日載文《大數據讓古籍“活”起來》,文章說,中國古籍浩如煙海,不同於一般圖書,它記載的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跌宕起伏,更是祖先留給華夏兒女的文化瑰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正是從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得到啓發,最終提取出青蒿素,得到治療瘧疾的良方,讓中國古籍閃現出造福人類的偉大價值。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遭受各種歷史磨損以及人為破壞之後,但凡能流傳保存下來的古籍都是極其珍貴,多數都被博物館、藏家束之高閣,普通人難以接觸,文物價值高於實用價值,如何在妥善保存中兼顧到社會利用,就成了古籍界長久以來的課題。

  幸運的是,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各方財力人力的支持,中國古籍保存使用已經了跨過數字化技術門檻,并借力網絡化高速發展,一步步地“活”了起來。

  就在圖書館界發布網絡資源的同時,中國7家出版社也用微信將《中華經典古籍庫》推送上綫;西藏、江蘇等多個省份的政府都在將地方古籍數字化;中國政府還設立了海外中華古籍調查及數字化合作項目,2016年全部法藏敦煌遺書以高清數字化形式實現了回歸……指尖上就能飽覽散落全球中華古籍,這是一個讓人欣慰的文化標識——進入網絡時代的中國人已肩負起傳承中華文明的責任。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