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與習近平相談甚歡。(圖片來源:美聯社) |
中評社香港4月8日電/從4 月6 日到7 日的24 小時,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佛羅裡達棕櫚灘海湖莊園舉行會晤。與2002年小布什和江澤民在得州農場會晤、2013 年習近平和奧巴馬在安納伯格莊園會晤一樣,此番會晤不拘禮儀,這種安排折射出美中都希望在輕鬆自在的氛圍中推動兩國關系建設性發展的思維。
美國《僑報》4月7日載文《美中關系,應先立乎其大者》,文章說,就在會晤之前,特朗普沿襲他的一貫說法,稱多年來在貿易方面美國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美中之間有“糟糕”(terrible) 的貿易協定,這預示著會晤將有不輕鬆的一面。美中經貿爭端并非新問題,在奧巴馬時代便一直是兩國的“冷戰場”。特朗普入主白宮後,較前任付諸了更多口水和行動在經貿問題上。特朗普醞釀祭出懲罰性關稅等措施縮小美中貿易逆差,既為兌現對選民的承諾,也希望實現美國再次偉大的夢想。就在近日,特朗普政府出台了一份貿易黑名單,敲打中國的意圖非常明顯。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已經表態,如果WTO 在貿易爭端中裁決美國敗訴時,後者將不會屈服。
不過,通過貿易制裁或貿易戰,真的能解決問題嗎?這可以從歷史中尋找答案。1930 年美國出台了《霍萊—斯姆特法》,希望通過增加進口商品稅種以及提升進口關稅,保證美國經濟穩定和就業市場。但結果證明,美國出口貿易驟然下滑,疲軟的經濟一度雪上加霜。在歐洲大陸,法國也曾發動過貿易戰。1806 年拿破侖為了稱霸歐洲,對死敵英國祭出了“大陸封鎖政策”。根據這一政策,法國的盟國以及其附屬國、中立國,都不得再與英國開展貿易。這種違背經濟規律的政策,很快引發歐洲國家此起彼伏的反抗。伴隨大陸封鎖政策失敗,拿破侖帝國進入了垮台倒計時。
中國真的是美國經濟乏力的罪魁禍首?現實是最好的論據。拿貿易失衡來說,這并非中國主導的結果,而是由美中兩國產業結構處在不同階段決定的。比如,低人工成本等原因,讓中國商品在美國更具市場競爭力。所以,即便沒有中國的存在,也會有另一個國家替代中國,也就是說美國的對外貿易逆差依舊存在。再說投資領域,美中兩國是可以找到共贏空間的。TPP 流產為美中簽署BIT(雙邊投資協定) 提供了契機。但受制於美國設置的高門檻、高標准,BIT 談判一度舉步維艱。其實,中國近年已就國企改革出台了頂層設計,中國也加快了開放服務業市場步伐,美國應看到這種變化,而應避免簡單的情緒宣洩。BIT 談判破局,不但會有更多企業開拓中國市場,中國資本也會更廣泛地參與美國投資(比如1萬億美元基礎設施建設)。聚焦當下,中國也一直在美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16 年中國對美投資高達450 億美元,是2015 年的3 倍。另一方面,中國游客被美媒視為美國商家的“新財神”,并且中國有望很快成為美國海外最大的客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