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提前,立冬推後
然而,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二十四節氣反應物候和氣候特征的准確度正在不斷降低。
根據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錢誠等人的研究,因為整體變暖的趨勢,以1960~2008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來看,每一個節氣的增溫幅度都很顯著。
季節循環整體趨於抬升,季節性升溫階段的節氣——二十四節氣中的前12個——所反應的物候整體提前,而降溫階段的節氣——下半年的12個——則顯著推遲。同時,滿足某個節氣氣溫標准的天數增減也呈兩級分化趨勢。
統計顯示,符合小寒、大寒氣候特征(平均氣溫達-3.50℃及以下)的天數越來越少。1998至2007年10年間平均的大寒天數為14天/年,而20世紀60年代為32天/年,減少了一半還多。與之相對應的,1997年到2008年,符合大暑氣候特征的天數為年均36天,而在上世紀60年代則為年均20天,增加了八成。原本用於指導農事的節氣時令也因氣候變暖多有失靈。
以“驚蟄”為例,其字面含義即春雷驚醒冬天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的動物,歷來被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但是由於驚蟄的物候及氣候特征提前,中原地區的冬小麥需要較經驗提前12-16天耙地。
在中國東北地區,原來農民被建議一定要晚耕種,農諺稱“立夏到小滿,種啥都不晚”。但近年來,隨著氣候的變暖,耕種時間可以被大規模提前。
節氣體現了中國人順應自然規律的古老哲學,但工業時代以來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劇烈影響已經使得自然規律本身受到了巨大幹擾。當我們深陷“人類世(Anthropocene)”,節氣還有多少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