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5月19日電/昨天,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南海宣布,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采獲得成功,這也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
開採 八天產出超12萬立方米天然氣
可燃冰,學名“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高效清潔、儲量巨大的新能源。它是由天然氣和水在高壓低溫的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化合物。從外形上看,可燃冰就像是白色或淺灰色的冰雪晶體。如果有火源,它就可以像固體酒精一樣被點燃,所以被稱為“可燃冰”。
我國南海北部的神狐海域就是正在進行可燃冰試開採的現場,這裡距香港約285公里,采氣點位於水深1266米海底下200米的海床中。自5月10日正式出氣至今,已累計產出超12萬立方米甲烷含量高達99.5%的天然氣。實現連續超一周的穩定產氣,標誌著我國進行的首次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宣告成功。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天然氣水合物試采現場總指揮葉建良介紹說,從5月10日正式出氣試點火成功,到目前為止已經連續開採八天,日產超過一萬方以上,最高日產達到了3.5萬方,這種連續穩定的出氣達到了原來預定的目標。
創新 我國開採技術“領跑”世界
因絕大部分埋藏於海底,所以可燃冰開採難度十分大。目前,日本、加拿大等國都在加緊對這種未來能源進行試開採嘗試,但都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或未達到連續產氣的預定目標。此次試開採成功,不僅表明我國天然氣水合物勘查和開發的核心技術得到驗證,也標誌著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綜合實力達到世界頂尖水平。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發指出,這一次天然氣水合物的試開採成功將會是繼美國引領頁岩氣革命之後,由我國引領的天然氣水合物革命,將會推動整個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變。
天然氣水合物的試開採一直是一項世界性難題。2013年日本曾嘗試進行過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試開採工作,雖然成功出氣,但六天之後,由於泥沙堵住了鑽井通道,試采被迫停止。
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科學家利用降壓法,將海底原本穩定的壓力降低,從而打破了天然氣水合物儲層的成藏條件,之後再將分散在類似海綿空隙中一樣的可燃冰聚集,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套水、沙、氣分離核心技術最終將天然氣取出。這種降壓方案也是在國際上從理論到技術方法的一個創新。
關於可燃冰
藏於海洋
可燃冰3%分布在極地、凍土帶、內陸海及湖泊,97%分布在海洋。
固體結晶
可燃冰是一種把天然氣包裹在神奇的冰狀晶格下的固體結晶物質,多為白色、淡黃色、琥珀色和暗褐色。它的學名叫天然氣水合物,因為氣體成分主要是甲烷,有時也被叫做甲烷水合物。
總量驚人
世界資源量約為2100萬億立方,可供人類使用1000年。據估算,在世界各大洋中,可燃冰總資源量大約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總資源量的兩倍。
泥質粉砂
可燃冰並非都像冰塊一樣,在地球上,絕大多數的天然氣水合物其實都和泥沙混在一起。此次南海神狐海域試采成功的就是一種泥質粉砂類型礦藏,可以說是未來最具商業價值的一種。
形成四條件
低溫——生成可燃冰的溫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適宜溫度是0—10℃之間,最高限是20℃。
高壓——形成可燃冰需要足夠的壓力,但也不能太大,在零℃時,30個大氣壓以上即可。
氣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豐富的天然氣是可燃冰的重要組成部分。
適量的水——水也是形成可燃冰不可或缺的成分。
利用 2030年以前有望商業性開發
可燃冰占用體積小,蘊含的能量卻不可估量。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分解釋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氣。同等條件下,可燃冰燃燒產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氣要多出數十倍。比如,一輛使用天然氣為燃料的汽車,一次加100升天然氣能跑300公里的話,那麼加入相同體積的可燃冰,這輛車就能跑5萬公里。而且燃燒後不產生任何殘渣和廢氣,避免了最讓人們頭疼的污染問題。科學家們如獲至寶,把可燃冰稱作“屬於未來的能源”。
天然氣水合物儲量巨大,僅我國海域預測遠景資源量就達到800億噸油當量,世界資源量約為2100萬億立方,可供人類使用1000年。據估算,在世界各大洋中,可燃冰總資源量大約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總資源量的兩倍。李金發指出,從目前我們試采的連續性和產氣量來看,離商業性開採距離不遠了。在2030年以前,具有最大潛力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將會得到商業性開發利用。下一步,試開採團隊將繼續在附近海域再進行二至三個不同礦區和類別的試開採工作。積累更多試開採經驗,為在2030年前進行天然氣水合物商業開發打下基礎。
(來源:北京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