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0日電/試圖搞懂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外匯交易員讓人同情。在去年人民幣創紀錄地貶值6.5%之後,投資者在2017年伊始堅信人民幣將繼續下滑。許多人當時預計,人民幣匯率將從2016年底的1美元兌6.95元人民幣下降到1美元兌7.3元人民幣左右。沒料到人民幣今年以來升值2.1%,尤其是自5月9日以來升值1.6%,本月15日收於1美元兌6.8元人民幣。
據英國《金融時報》6月16日報道,從表面上看,這不太合邏輯。盡管中國仍擁有健康的貿易順差,但資本賬戶下的流出仍然超過與貿易有關的流入。官方數據和來自交易員的非正式報告都顯示,人民幣供過於求。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從1月到4月,相較於可比的人民幣買入量,銀行代表公司和私人客戶以及自身賬戶的外匯買入量每月平均要高出140億美元。盡管每月購匯淨額低於2016年的月均280億美元,但這些數據似乎仍表明,從供需角度看,人民幣匯率應該下降。
與此同時,截至5月底中國外匯儲備連續4個月上升。這似乎表明中國人民銀行不再出售美元以支持人民幣。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瑞銀集團常駐香港的亞洲經濟研究聯席主管汪濤表示,中國去年出台的收緊資本管制的措施,已成功地將資本流出的洪流減慢至可控的涓流。她還指出,在外匯市場,市場預期的分量往往大於基本面因素。
她表示:“雖然仍有流出,但如果流出量低於市場預期,匯率就可能走高。”
此外,中國央行通過出售美元來直接支持人民幣的操作并未完全停止。盡管整體外匯儲備上升,但這些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匯率和資產價格變動所產生的估值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