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中國對鐵礦石和銅等工業大宗商品的需求下滑,但大豆進口量保持增長勢頭。農產品公司嘉吉農業供應鏈主管格特-簡•範登奧凱爾表示:“這種增速是持續和迅猛的。”
隨著世界人口每年增長約1%,對小麥等主要糧食的需求一直在相應增長。大豆消費增速達到每年5%,甚至超過玉米,即便玉米是美國激進的生物燃料計劃的主要受益者。
任何逛超市的消費者都知道,大豆是一種多用途的食材,是豆腐和食用油的來源。農業企業還把大豆加工成墨汁、地毯料和生物柴油等商品。但大豆受到熱捧的原因是其無與倫比的蛋白質含量。如果把大豆碾碎,近80%會變成豆粕。食用豆粕的雞、豬和魚會迅速增肥。
豆粕支撑著美國、巴西、歐洲和其他地區的肉類行業。高管們表示,東南亞新興市場和中東的消費量將上升。但中國的膳食轉型迄今是大豆消費量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美國農業部預測,10年後中國每年將進口1.21億噸大豆,比現在高出30%以上。
“我們天天吃肉”
1989年,上海第一家肯德基(KFC)門店在外灘一個英國紳士俱樂部的舊址開業的時候,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是每年20公斤。經過近30年的收入增長,如今這個數字已超過每年50公斤。
現在中國有5000家肯德基門店,今年還將新開數百家。肯德基外灘店現在已經搬到一個不那麼顯赫的地方,但在最近的一個下午,餐廳裡座無虛席,用餐者大口吃著雞肉漢堡、肉卷和雞翅。“每一種都賣的很好。”穿著條紋衫的服務員王帥(音)說。
支撑這股趨勢的是每年大約新增2000萬的城鎮人口(超過中國整體人口增速),因為城鎮居民往往會消費更多肉類。
“我們天天吃肉。幾乎吃得太多了,”在中國西北的新疆首府烏魯木齊,一名41歲的司機說:“我小時候家裡沒有冰箱,我們一個星期只吃一次或者兩次肉。”
為了滿足這種胃口,中國畜牧業已從給豬喂食剩菜的小規模“後院”經營模式,轉型為工業化企業模式。美國外交官援引的中國農業部數據表明,從2005年到2015年期間,中國大型家禽養殖場占全國養殖總數比例從三分之二提高到逾90%,大型養豬場占全國養殖總數比例從16%提高到估算的50%。比如,嘉吉在安徽省投資3.6億美元打造了一個養雞產業鏈,每年處理6500萬只雞。
迄今為止,中美關系比預想得更加友好,兩國的行業高管在言談中對此并不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