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8日,遊客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觀賞“祝福祖國”巨型花籃。(法新社) |
中評社香港10月2日電/世界正在變革當中。人們正在經歷時代的轉折。特別是在亞洲,以往的發展中國家成功融入世界經濟。在西方工業國家,對衰退的恐懼卻在蔓延。美國總統特朗普希望美國退出自由貿易。相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宣告一個新的全球化時期即將到來。
德國《國際政治與社會》雜志網站9月26日載文《當國家和經濟相統一時》,文章說,中國因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而創造了一個成功的經濟趕超模式。在短短30多年裡,中國從一個貧窮、孤立的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認為自己的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規定的15年過渡期內完成了市場經濟自由化進程。但與此同時,這一進程不能對中國的政治穩定構成威脅。對於一個人口14億且生活狀況差異很大的國家來說,這是個巨大的挑戰。
中國的政策仍以各種方式影響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工具就是五年規劃。它為國家、地方政府和企業確定政治和經濟行為的導向。盡管這些計劃十分詳細,但中國經濟并非計劃經濟。競爭在中國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由於這個龐大的國家幅員遼闊且存在多樣性,各地政策存在很大差異。隨著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有了一個歷史悠久又與國際經濟聯系密切的國際金融中心,并且自那以來就實行“一國兩制”。
所以,中國經濟制度的首要特征是法規和行政管理上的多樣性,其次是政界和企業在國家發展戰略基礎上的密切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