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經常提到的一種困難也無助於緩解這種受挫感:那就是難以和學術顧問形成有益的關系。一項研究采訪了美國西南部一所大學的19位中國研究生,試圖了解他們的壓力來源。他們當中很多人都說到難以與顧問建立信任。有些人擔心語言障礙可能使顧問懷疑他們的智商。有些人承認夜不能寐地琢磨自己溝通時犯下的錯誤,比如說話時結結巴巴或者給顧問寫郵件時用詞不當。
這些挑戰看起來也許再普通不過,很多挑戰美國學生也不陌生。但是,對於從小到大都被灌輸學習成績幾乎等於前途和自我價值的中國學生來說,這些挫折對他們的信心可能打擊極大。知識自由的光明前景最後常常帶來一種不安感,使他們根本無法想象失敗。
對於這些學生的大部分來說,失敗的代價也并非是一種虛幻的想象。絕大多數中國國際生都支付全額學費。一年大概五六萬美元的費用是中國城市人口平均可支配收入的10倍左右,往往需要工薪家庭傾其所有甚至出賣房產。涉及到唯一的寶貝孩子的未來,家長毫不猶豫地做出那些犧牲;但對於憑良心做事、拼命要達到學術要求的美國大學新生來說,這種重負就像雪崩一樣壓在身上。
芝加哥的一名中國學生說出了一種流行的意見。她對澎湃新聞說,她經常懷疑,自己的成績是否對得起工薪族父母在她教育上花的錢。
像這位學生一樣的人很難在最近的數據中找到安慰:根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9月出台的報告以及智聯招聘的數據,80.5%的歸國留學生每月收入不到1500美元(約合9927元人民幣),平均收入只比內地高校的畢業生略高。
共同的困難使中國學生面臨苦惱時彼此尋求幫助。但是,因為中國嚴重缺少受過良好培訓的心理專家,對於不少學生來說,心理治療仍然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耶魯大學的調查發現,盡管心理疾病的發病率令人警惕,27%的中國學生從來沒聽說過大學有心理咨詢服務,只有4%的學生使用過這些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