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不應缺席大陸“一帶一路”戰略 |
中評社╱題:一帶一路與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作者:龐建國(台灣),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理事長、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前言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29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130個國家的代表團齊聚北京,舉行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全世界共同參與“一帶一路”搭建了開放性的平台,形成了制度化的合作機制。
透過“一帶一路”的倡議,中國大陸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希望在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陸塊上推動“五通三同”的合作計畫,包括了計畫推動過程中,要做好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以及方向和目標上要形成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這是英國脫離歐盟和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世界政經秩序的一大轉折。當英國和美國這兩個先後領導過世界的國家,掀起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風潮的時候,中國一馬當先地舉起自由貿易與開放合作的大旗,並贏得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熱情響應。可以預見的是,如果“一帶一路”能夠順利推動,未來20年,乃至於整個21世紀,中國將持續扮演世界經濟成長與國際互利共贏的火車頭。
台灣和大陸之間只隔著窄窄的一道海峽,地理位置居於“一帶一路”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要衝,如果兩岸之間互動情形良好,經濟社會的交流能夠往來順暢,台灣加入“一帶一路”的行列,與大陸攜手並進,一起賺全世界的錢,本來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然而,自從2016年5月民進黨政權上台之後,由於蔡英文不肯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陷入冷對抗的局面,官方的聯繫協調機制中斷,台灣無法透過官方的溝通渠道,組織性、系統性地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結果,就是眼睜睜地看著台灣一步步走入邊緣化的困境。
筆者認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習近平對台工作思想的重要論述之一,可以為台灣參與“一帶一路”提供許多思考空間,所以,本文擬扣緊“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思維,為台灣參與“一帶一路”的政策措施或具體做法,提供一些建言。
世界島視角下的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一個地理覆蓋面相當大的規劃,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理解這個地理範圍和其連帶意義很好的一個視角,是“世界島”的概念,以及與其相應的陸權論和海權論的思維,以下略做說明。
地球表面上海洋面積佔了百分之七十一,陸地面積百分之二十九。習慣上,我們將陸地分成七大洲,分別是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中)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各大洲之間夾著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所以,“七大洲”和“三大洋”,是我們常識上對於世界地理的認知。
不過,上個世紀初期,英國學者哈爾福德‧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提出了他對於世界地理的獨特看法和“陸權論”的主張。他認為,這個世界是由一個大海洋和幾個島嶼組成的,這些島嶼包括一個由歐洲、亞洲和非洲連結而成的“世界島”,以及美洲、澳洲、日本和英倫列島等等比較小的島嶼。其中,“世界島”可以再分為六個區域,分別是歐洲沿岸地帶(西歐與中歐)、亞洲季風或沿岸地帶(印度,中國,東南亞,韓國,東西伯利亞)、阿拉伯半島、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及他認為最具戰略價值的心臟地帶(西起伏爾加河,東迄大興安嶺之西,北起北極海,南迄喜馬拉雅山)。麥金德相信,在前述的地理構成中,東歐是心臟地帶的樞紐,誰掌握了東歐,誰就可以掌握心臟地帶,並進而可以控制世界島,稱霸全世界。
麥金德的陸權論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納粹德國的戰爭行動佈局產生很大的影響。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的領導中心移到了美國,掌握大部分心臟地帶的俄國,並沒有辦法進一步擴張影響力,反而在1990年代之後國勢一路下滑。這種局勢的演變,不僅讓“世界島”的概念被排除在一般人的認知之外,也讓“世界島”的說法在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討論中消沉。
“世界島”的概念再度受到重視,則是拜中國大陸之賜。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這個合稱為“一帶一路”的規劃,不僅有陸權論的含意,也有海權論的身影,它不僅讓“世界島”的圖像再度鮮活起來,也賦與“世界島”與時俱進的意義。
在“一帶一路”的規劃中,陸上的“一帶”將會打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以及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的路網。“一路”則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以及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地區,不僅串聯沿岸的重點港口,同時連結“一帶”所開闢的路網。
沿著“一帶一路”的中心城市,中國將和許多國家共同開發產業園區,共同推進城市建設,共同推動經貿、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合作。這項規劃如果進展順利,一個由中國大陸牽頭、輻射整個“世界島”、高度互聯互通、可以共榮共享的大自由貿易區,將會逐步浮現。在這個以“世界島”為幅員的大自由貿易區中,台灣可以扮演什麼角色,發揮什麼作用?
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之道
有如前言所說,台灣和大陸之間只隔著一道窄窄的海峽,台灣的地理位置又居於“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要沖,台灣本來應該在“一帶一路”的大戰略規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發揮一定的作用。可是,正在台灣執政的民進黨卻把崛起中的大陸當作威脅,而不是機會。不過,儘管蔡政府把大陸的崛起視為威脅,不願響應“一帶一路”的倡議,然而,站在拉攏台灣民心、有利兩岸統一的立場,大陸方面還是應該用正面積極的態度來思考,如何善用“一帶一路”龐大的發展機遇作為籌碼和誘因,導引兩岸關係的走向。就此而言,筆者認為,習近平“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指示,應該成為大陸方面處理兩岸關係的重要思路,而“一帶一路”的規劃可以在此中發揮重大的作用。
“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論述首次出現在去年(2016年)3月,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之時說:“我們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在這個論述裡,習近平將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作為增進兩岸民眾情感和福祉的路徑,透過這條路徑,海峽兩岸的同胞得以拉近心靈的距離,增強兩岸乃是命運共同體的認知。
其後,去年11月1日,習近平在會見當時的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提出了六點意見,其中,對於第三點意見,他做了如下的進一步說明。習近平表示,兩岸開展經濟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秉持互利雙贏,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以,國共兩黨要積極發揮交流管道的作用,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創新方式,推動擴大兩岸經貿往來,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支持兩岸企業合作創新、共創品牌、共拓市場,擴大兩岸中小企業和農漁業合作,擴大基層民眾參與面和獲益面。同時,要為兩岸青少年教育、成長營造良好環境,鼓勵他們早接觸、多交往,增進親情。大陸方面將本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有關部門將研究出台相關政策措施,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今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會議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時,呼應了習近平的說法。在工作報告中談及台灣問題時,李克強除了表達堅決反對台獨之外,他在去年提出的“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句子中,增加了“社會”兩個字,成為“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這個文字的增潤,讓過去以經濟為主的兩岸交流接觸擴大了視角,擴及經濟和社會的全方位往來,使兩岸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連結在一起,更加突顯了加強民間交流互動以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概念。
那麼,如何用比較具體的做法來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形塑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大格局、大趨勢呢?今年6月18日,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第九屆《海峽論壇》開幕式致詞時,環繞著“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的主題,闡述了以下五點意見:第一,深化融合發展,需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共同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第二,深化融合發展,需要進一步提升兩岸經濟合作水準,厚植兩岸共同利益。第三,深化融合發展,需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第四,深化融合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兩岸同胞的創造力,進一步增強融合發展動力。第五,深化融合發展,需要兩岸同胞攜手克服困難、排除干擾。其中,在第二點的部分,俞正聲進一步說明:“我們願意首先同廣大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努力擴大兩岸經濟合作的社會效益,增加兩岸同胞的受益面和獲得感。”
以當前和可見未來的大格局和大趨勢來說,台灣同胞能夠分享的大陸發展機遇,潛力最大的,當然就是“一帶一路”這個大戰略規劃。事實上,今年5月24日,俞正聲在出席大陸全國台資企業聯合會十週年慶的時候就表示:“歡迎台灣朋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也找到自己的發展機遇”;同時,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也強調:“幫助台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可見,大陸官方也認為,“一帶一路”可以成為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