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收藏家林喜翔對英國廣播公司表示,她在選擇藏品的時候會考慮到藏品的來源,“如果知道拍品是偷或搶來的,就不會去買”。
根據中國文物學會的統計,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等地。這些歷史上流失到海外的文物,重回中國之路一直十分坎坷。
盡管中國社交媒體上有很多道德層面的譴責,但在法律層面,追索文物困難重重。國際上有一些保護文物的公約,如1970年《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95年《關於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等。但是,對於類似圓明園被劫掠文物這種歷史上流失出去的文物,中國目前無法按照既有國際公約提出返還請求。
“這些國際公約只對公約在相關締約國生效後的非法劫掠文物行為才有拘束力,對於以前已經發生過的行為并無溯及力。”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文化遺產法研究所所長王雲霞告訴英國廣播公司。
目前,中國追回流失文物的手段一般包括外交途徑、商業回購、捐贈等。著名的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流離海外,目前已經“回家”的7尊銅像都是由企業或個人拍得後捐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