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0日電/在印尼萬丹省南部地區的一家店鋪,一幅紅色雕刻的金色文字牌匾顯得十分醒目。與其他街坊不同,這家店面是作為一間博物館,被命名為土生華人(PeranakanTionghoa)博物館。該博物館見證著華人家族、商家在印度尼西亞的興衰往事。
據印尼《星洲日報》報道,任何第一次訪問這個博物館的人都會以為這間博物館的創始人是華人,但事實上,博物館的創始人阿茲米·阿布巴卡爾(Azmi.Abubakar)的體內卻絕無任何中國血脈。
進入博物館內時,馬上就可以迎面看到很多拉丁語和華文文獻。鞣制和鏤空的紙張顔色也是常見的景象。
除書籍外,博物館還有充滿著歷史厚重歲月感的華人報紙、雜誌、短篇小說、漫畫和照片。在那裡,甚至還看到了1940年簽發的華人出生證明。
店面門窗上擺放著一排華人的名牌和店面招牌,也見證這些華人家族、商家在印度尼西亞的興衰往事。
在眾多文獻中,阿茲米突出介紹了1891年由梭羅華人Tjan Tjoen Hiang編寫的爪哇土生華人馬來語戲劇手稿,該手稿改編自中國古代著名小說《薛仁貴》。
他甚至還保留著包括很多已經絕版的印度尼西亞土生華人馬來語文學作品以及武俠小說。博物館中的一件令人感到有意思的藏品是標有Tan LianTjhoen名字的浮雕牌匾,牌匾後面的名字是Djoenaedy K.,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見證著土生華人融入本地的歷程。
阿茲米展示了他最珍貴的藏品,由印度尼西亞僑生華人作家創作的一系列印度尼西亞土生華人馬來語文學的漫畫書、一張印度尼西亞華人健美者照片的專輯、以及一本由史立筆(Soe Lie Piet)撰寫的關於巴厘島之旅的書,他是一位著名僑生記者和作家,也是印度尼西亞著名華裔社運人士史福義(Soe Hok Gie)的父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