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壁壘(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1月2日電/在面對中國時,以鄰為壑的策略是不可持續的。美國的目標不應該是“讓中國出局”,而應該是成為更有活力的、最好的自己。
美國《國會山日報》2018年12月30日載文《美國不能以“讓中國出局”的態度對待中國》,文章說,美國與中國的貿易談判定於2019年1月舉行。美國外交政策圈內有一種日益增強的共識,即美國正在與中國展開長期的、日益激烈的戰略競爭。
但有一點卻不那麼清楚,即美國應該尋求并能够與這個東山再起的競爭對手建立怎樣的最終關系?造成這種不確定性的原因之一是,很難確定應該將中國置於從盟友到對手這個連續統一體的什麼位置。
2017年,中美貿易額達到6350億美元,複雜的全球供應鏈網絡更加強了雙方的聯系。在美國高校錄取的國際學生中,中國學生約占三分之一,而蘇世民獎學金項目等計劃也使未來的美國領導人能到中國學習。
相比之下,冷戰期間,美國與蘇聯之間的經濟、文化或人員交流卻少之又少。
“無法將中國歸類”限制了美國制定連貫戰略的能力,因為它使從合作發展到武裝衝突的各種最終狀態都有可能。
《大西洋》月刊的資深編輯烏裡•弗裡德曼提出,關於前進道路的模糊態度甚至延伸到總統本人(他也許是主張對中國采取更強硬對抗態度的最著名倡導者)就很能說明問題。
弗裡德曼說:“有時候,他似乎要陷入長期經濟冷戰的深淵,但另一些時候,如果雙方能達成協議,他似乎准備把所有事情一筆勾銷,重新成為最好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