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三四線城市逐漸成為拉動中國消費的重要力量。圖為河南新鄉的一家購物中心。(路透社) |
中評社香港2月9日電/中國進入地方兩會“政治季”,在地方政府的公開表述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成為一個高頻詞。西安、重慶、成都、南京、廈門等城市都展示了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定位和規劃,彰顯了借助消費“火車頭”、拉動內需來實現“穩增長”的發展意圖。
法國《歐洲時報》1月31日載文《中國經濟瞄准消費“火車頭”》,文章說,提及“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人們很自然會想到紐約、巴黎、香港這些大都市。早在2017年底,中國商務部對外宣布,中國將於未來三年打造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北京、深圳等一綫城市是最早一批行動者。如今,新一綫城市、二綫城市也紛紛加入行列,瞄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這張經濟發展牌。
在外貿環境惡化、房地產和基建等投資日趨飽和的背景下,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日漸強化。消費已連續五年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2018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6.2%,比2017年提高18.6個百分點。而在改革開放之初,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僅為38.3%。
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2019年重要經濟任務之一。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國內市場,不僅是吸引外資、外國品牌入華的強效磁石,更是保持中國經濟韌性和底氣的根基所在。激發國內市場活力,其中尤其重要的一條,就是喚醒消費潛力,擴大消費增量,優化消費存量,促進消費升級,引爆消費紅利。
不論是地方意欲通過軟硬件升級匯聚人流物流財富流,形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品牌效應,還是近日中國國家發改委聯合十部委推出刺激消費“組合拳”,從點、綫、面多個層次發掘內需、培育內需,都表明中國正在發起一場“消費總動員”。
從地域角度看,中國既要提振城市消費,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引入高檔品牌,繁榮“夜間經濟”,滿足都市白領、中產階層的消費升級需求,也要下沉到農村地區,加大農村物流網絡建設,建設特色商貿小鎮,推動工業品下鄉,如家電下鄉、汽車下鄉,滿足農村地區民衆提升生活質量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