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1日電/春節黃金周,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首次突破萬億元關口。數字的背後,是購物商場的熙熙攘攘,是各大電商的“春節不打烊”,是《流浪地球》引發的觀影熱潮,是三四線城市消費能力的“逆襲”趕超……中國既是“世界大工廠”,也是“世界大市場”。紅紅火火既是節日氛圍,更顯現出中國經濟的蓬勃活力。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李拯文章表示,傳統佳節的消費井噴,為觀察中國經濟打開了一扇窗口。2018年,中國經濟逆流而上、滾石上山,交出了一份提氣的成績單。經濟總量突破90萬億元,比上年增加了近8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全年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30萬億元,保持世界第一。與此同時,經濟增速、就業情況、物價指數、工業利潤等主要宏觀指標處在合理區間。逆勢上揚的數據,折射出穩中有進的態勢,說明中國經濟發展健康穩定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改變,長期穩中向好的總體勢頭沒有改變,中國擁有巨大的發展韌性、潛力和回旋餘地。這正是應對外部衝擊和風險挑戰的穩定器。
文章稱,對一個規模巨大、變量眾多的經濟體來說,出現短期波動是常態。需要看到,今年中國發展的環境更加複雜,困難挑戰更多,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更要看到,把握長期大勢才能準確認識當前形勢,如果目光只盯著短期,就容易被短期指標波動牽著鼻子走。實際上,只要經濟增速處在合理區間,能夠確保就業穩定,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就不必糾結於增長速度的一時變化。現在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在90萬億元基礎上的增長,增長質量和效益更高,更多依靠內需拉動,真正做到了擠幹水分、量質並重。
今天的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一陣風也許能在一個小池塘掀起巨浪,但只會讓一個大海稍微波動幾下,又恢復到它自身的節奏。這說明,正確研判中國經濟,需要具有辯證眼光和戰略定力,堅持從世界看中國、從全局看局部、從未來看當下,才能真正把握規律、增強信心。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是結構調整陣痛的表現,是前進中的問題。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正是為了解決這些深層問題。長期來看,一旦歷經陣痛調整好了,就能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2018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接近9000億元,創歷史新高,外資的持續流入以實際行動說明,中國經濟有信心應對短期波動,也有能力進行深度調整,邁向長遠發展的光明前程。
2019年伊始,國際觀察家作出判斷,“中國成為全球企業投資和成長的理想國家”“中國就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市場”。從長期來看,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全球化雖然遇到逆流,但求合作、謀發展仍是世界各國的共同願望,擴大開放帶來新機遇;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中國經濟優化升級交匯融合,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巨大的市場空間、豐富的人力資本,轉型升級帶來新機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推出了1900多個改革方案,簡政放權、負面清單、減稅降費等政策連續出台,深化改革帶來新機遇……外媒也承認,中國政府“展現出提振經濟的應變能力”。黨的堅強領導是最大制度優勢,確保國家具有超強整合能力、強大動員能力和高效執行能力,這是中國抵禦一切風險挑戰的壓艙石,也是中國贏得更長遠未來的關鍵。
文章最後說,“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世界變局中危和機同生並存,克服了危即是機,就可以化危為機、轉危為安。只要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確定的經濟工作大政方針,不為局部的、眼前的問題所困,不為各種雜音、噪音所惑,鍥而不舍、馳而不息,高質量發展之路就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