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42.195公裡不是“搖錢數”
http://www.CRNTT.com   2019-03-12 15:16:52


資料圖:在青海省共和縣,參加極限馬拉松賽的運動員們衝過終點。(路透社)
  中評社香港3月12日電/對中國許多城市來說,42.195公裡成為了極具誘惑的數字——這個原本為紀念雅典士兵菲迪皮茨的馬拉鬆項目,成為城市競相追捧的“搖錢數”。

  美國《僑報》3月12日載文《42.195公裡不是“搖錢數”》,文章說,根據田徑協會公布數據 ,去年中國境內舉辦800人以上馬拉鬆及相關賽事達1581場,平均每天4.3場,2018年中國馬拉鬆年度消費額達178億元(人民幣,下同),全年賽事帶動總消費額288億元。

但火爆賽事的背後,常有亂象發生:遞國旗、抄近道、拽停衝綫選手合影等等事件無不提醒人們,馬拉鬆有些“變味”了。

  馬拉鬆本是彰顯挑戰自我、超越極限、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是一項有益於民衆健康的大衆體育活動。可馬拉鬆在中國發展成為一項產業,方興未艾,這裡有喜有憂。

  一方面,城市熱衷舉辦馬拉鬆賽事,看中的是賽事可以增加曝光率、提升城市知名度,并且在展示城市風采之餘,全方位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帶動全民健身城市形象。所謂“馬拉鬆經濟”就是由此得來。

  可另一方面,賽事舉辦“魚龍混雜”,組織中問題暴露不少——在事故頻出的同時,“一場比賽癱瘓一座城”的諷刺,讓民衆看到的只有“勞民傷財”。

  其實,就平均一天4.3場的地方馬拉鬆賽事來看,早已遠離體育精神,搞得越來越像嘉年華,娛樂味道也愈加濃厚。

  而當馬拉鬆失去體育精神時,已然變成了一個名利工具。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