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人紙質書閱讀量驟降 該反思閱讀價值了
http://www.CRNTT.com   2019-04-19 15:21:22


資料圖:2018年7月18日,市民在杭州圖書館利用信用評分免押金借用圖書。(新華社)
  中評社香港4月19日電/近日公布的中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中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人均每天看手機時間最長,達84.87分鐘,只有38.4%的人樂於看紙質書,一年降了6.7%。手機和互聯網成為中國人每天接觸媒介的主體。

  美國《僑報》4月18日載文《中國人紙質書閱讀量驟降 是時候該反思閱讀價值了》,文章說,拿起手機放下書,掌間的一起一落,映射的現實是數字閱讀正在逐步取代紙質閱讀。這讓很多人擔憂,閱讀會不會失去原有的樂趣和意義? 從技術上講,猶如當年紙張取代竹簡,如今文字躍然於屏幕,只會提升閱讀的效率,讓知識傳播得更廣、更遠,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憂心忡忡呢?

  歸根結底,擔憂根源不在於文字的載體,而在於閱讀的人。現代人時間被切得很碎,為迎合這種現實,應運而生的各種網絡資源,從內容到形式都適合碎片化閱讀。在一定程度上,這種閱讀利用了空閑時間、補充了信息空白。但是,指尖的隨意滑動,往往讓閱讀停留於淺表,“知道”不是“知識”,沒有經過沉澱、反思、消化,容易營造閱讀假象,無法將眼前的知識,變成內心的學識。

  更讓人擔憂的是,基於大數據、智能算法等技術,手中的電子設備都有了“投其所好”的能力,想看什麼推送什麼,沒有對比就沒有思辨,久而久之,知識的汲取從主動變成了被動,大腦像無序的雜物間,只存不理,這樣的閱讀不但難有效果,還會變成負擔。

  人們常說,閱讀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從《史記》中明鑒華夏文明的歷史教益,從《紅樓夢》中洞曉世家望族的興衰榮辱,從《平凡的世界》中發現苦難生活中的奮鬥價值,從《三體》中反思人類生存的價值意義。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