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6日電/人類的文明史是從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找確定性的進化史。之所以如此,就在於人類的創造性和“憂患意識”構建起來的公共風險理性。然而,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思潮抬頭。可以說,在人類社會快速發展變化中,全球治理規則出現了不適應性,導致全球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風險日漸全球化,進而演變為全球公共風險。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文章表示,一方面,物質文明、科技文明和精神文明日趨豐富,全球分工不斷深化細化,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金融鏈在全球範圍內更加緊密地聯繫,世界各國日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無論是金融、投資、貿易、能源、氣候等領域的全球協調及其規則,還是整個全球治理框架都已經無法滿足當前世界發展的需要。從工業社會轉向信息社會,數字化技術以及新興國家的快速發展,對傳統的全球治理規則和理念帶來了新的挑戰,需要共同行動來應對。可有的國家反其道而行之,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之中而不能自拔,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發展的不確定性。當前世界的和平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已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的新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人類之所以偉大,正是在於我們擁有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能力。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和而不同”的整體觀為我們從不確定的世界中找到確定性提供了啟示,並認識到,人類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遵循既有國際規則,主動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政策協調,這些年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0%左右,為不確定的全球經濟發展注入了最大的確定性。
“一帶一路”建設為世界注入確定性
文章稱,2013年,中國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致力於探索構建一種基於互聯互通的新型全球化。經過近6年的實踐,“一帶一路”建設已經成為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全球合作新平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增添了新力量,給不確定的世界注入了更多確定性。
一是合作理念創新,為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找到了新方向,降低了全球發展的不確定性。有什麼樣的行動,取決於有什麼樣的理念。自二戰以來的世界經濟體系,是建立在比較優勢理論基礎上的以貿易為中心的經濟體系。貿易帶動了投資,形成了全球分工和全球供應鏈、價值鏈,但貿易合作的理念是單一維度的,僅僅依靠自發的市場競爭力量,容易產生明顯的全球“馬太效應”,帶來全球的貧富差距擴大。這是世界不確定性之所以不斷擴大的一個重要根源。而“一帶一路”建設超越了貿易競爭,更聚焦於鐵路、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以及交通運輸的互聯互通。互聯互通的合作比單純的貿易合作更能激發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潛能和發揮各國資源禀賦優勢,更有利於創業和就業,實現包容性發展。這有利於在解決全球發展不平衡問題基礎上構建新型國際關係,高度契合各國對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期盼。正因如此,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被納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重要國際機制成果文件,為倡導多邊主義、深化國際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撐和行動指南。
二是合作機制創新,為世界各國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全球分工合作創造了機會。經濟學家阿曼•阿爾欽認為,世界是不確定性的,只要存在不確定性,就不具有所謂的最優解,最多只有最優的概率區間。全球的分工合作也是如此,不能用確定性思維來把某種規則強加於人。但過去長期以來的國際經貿合作都是建立在同質化、確定性的假設基礎之上。與之不同,“一帶一路”建設所呈現的合作機制則充分考慮各國的差異性,它是開放性、包容性的合作框架。無論是互聯互通的建設,還是民生、人文、氣候等領域的合作,均以共同發展為導向,各國都可以從自身需要出發,共商共建,最終實現發展成果的共享。因此,“一帶一路”搭建的合作機制具有自主性、靈活性和延展性,不同地區可以根據各自的現實需要,參與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綠色環保、廉潔惠民的區域合作和全球合作。可以說,“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超越了發展階段、文化傳統、社會制度等方面差異的合作平台,是參與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產品。由於不針對和排斥任何國家和主體,任何國家只要有意願,都可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將其經濟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對接,實現資源的有效對接和高效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