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1日電/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要求海南省要進一步發揮生態優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部署,發揮先行先試和敢為人先的改革勇氣和創新精神,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驗,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
中國網發表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董戰峰文章表示,特別提出海南要積極探索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創新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海南建設成為生態價值實現機制試驗區。這不僅對海南實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保護、高水平開放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也對中國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產品既包括從自然系統中生產出的具有生態功能的產品,也包括對自然生態系統功能產品進行產業化開發衍生的系列產品。生態產品的供給不足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方面,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但價值實現機制不完善影響了生態產品的有效生產與供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海南作為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重要任務和使命擔當。
文章分析,海南省探索建立有效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僅是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和發展能力,而這也將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提供經驗和示範。
一是實現生態產品的市場化供給。生態產品供給充分運用市場力量,實現產業扶持從給優惠向給機會轉變,綠色經濟壯大發展,形成綠色發展新功能,建立符合綠色經濟要求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從充分運用市場力量形成新的動能和建立長效機制上,實現持續有效供給生態產品。
二是讓生態產品成為民生普惠福祉。自然資產實現保值和增值,綠色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綠色經濟發展帶來大量綠色就業崗位,高品質綠色公共服務成為一種常態,生態產品供需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三是形成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守好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通過市場化路徑提高生態產品供應者的收入,增加重要生態功能區發展機會,實現把綠水青山所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有效的生態環境治理投入反哺機制,建立海南“兩山”模式。
文章認為,推進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市場在生態產品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一是探索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長期以來,河流、森林、氣候等生態系統是天然的公共資源,由於具有彌散性、流動性,跨區域特征明顯,無法清晰界定產權,受益主體也難以標識,影響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動力。生態產品的生產依賴於水體、大氣、土壤、礦產、森林等這些生產資料,屬於國家所有,特別是大氣和流域,更具有很強的外部屬性,邊界模糊,權利體系不健全,市場在配置資源的優越性就難以充分發揮。海南省探索形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健全清晰的產權體系是基礎和關鍵,要著力於探索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做好資源環境產權的界定工作,以促進資源環境產權的公平交易。
二是建立生態資源價值評估定價機制。完善不同生態系統類型、不同生態服務功能的時空動態價值評估方法,建立森林、河流、濕地、草原、農田等公共生態系統價值體系,重點解決森林碳匯形成機制、森林碳計量與經營等理論與技術及相關設備研發問題,建立碳匯儲備機制。完善公共自然資源定價機制,推進以權利金為核心公共自然資源稅費制度重構,構建形成“價、稅、費”聯動政策體系。
三是建立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機制。推進建立交易政策體系、交易平台、交易監管和服務配套能力等。特別是加快建立包含碳匯在內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信息管理系,開展碳排放重點企業的動態監測,完善碳排放交易體系,促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公正、有效、平穩運行。
四是加快完善生態產品補償機制。重點是完善生態產品產業化價值創造機制,探索生態產品產業化增值途徑。
五是建立生態產品價值營銷機制。加快生態產品質量認證、生態標識等建設,推進生態產品品牌打造,推動市場化生態產品宣傳和交易平台持續擴大,推動生態產品市場持續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