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2日電/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城市管理的精細化,垃圾分類理念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但是還存在“認同但缺少踐行”的情況。總體上看垃圾分類工作落地難、執行難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需要下大力氣破解。
中國網發表評論員毅鷗、白石文章表示,在全國已經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46個城市中,普遍存在以下這樣的問題。例如,雖然居民小區大多配備了分類垃圾筒和指示牌,但是高層住宅的樓道並未嚴格設置分類垃圾桶。而且在垃圾車進入小區收集垃圾時,普遍做法還是將不同分類的垃圾混裝在一起,導致居民此前的分類投放工作形同虛設。在垃圾處理環節,垃圾處理廠也未嚴格按照分類處理標準執行,依然主要採用焚燒和填滿兩種簡單的處理方式。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當前工作不夠精細化,機制建設不足,配套措施缺乏。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指出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要加強引導、因地制宜、持續推進,把工作做細做實,持之以恒抓下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指明了推進垃圾分類工作要抓住的“牛鼻子”。
文章分析,垃圾分類,小事不小,真正實施起來並不簡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處理方式必然會讓原本惠民環保的政策變成形式主義。而做好科學、長效的制度設計是破解難題的關鍵。
垃圾分類從生產、廢棄、收集、運輸到處理,涉及的環節多、鏈條長,其中包含生產廠商、消費者、環衛部門和政府等多樣化的主體。作為一項龐大又複雜的系統工程,做好垃圾分類工作,需要統籌思考,需要從制度設計上系統解決。
制度設計首先要從生產環節入手,給生產廠家、包裝商建立責任制,強化其環境保護責任意識。這必須以環保為導向,倒逼企業從產品設計、生產、包裝、消費、回收、處置的全生命周期著眼,採用綠色、低害材料和易於分拆分類的設計方式,為垃圾分類的源頭環節打下基礎。
推進垃圾分類要完善當前的垃圾分類收集體系。首先在廢物棄置環節這個“最初一公里”上,一方面要加大生活垃圾分類理念的宣傳引導,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居民小區建立垃圾分類規定和氛圍,積極引導和推動習慣養成。特別是隨著近些年電子產品的廣泛使用,垃圾分類應加強對電子廢品,包括電池、廢舊手機等的分類和回收處理。在垃圾收集工作上,也要加強精細化,確保將小區的已分類垃圾得到妥善地運輸。
制度設計要在垃圾的回收處理環節走好“最後一公里”。要推動回收和可再生資源產業的蓬勃發展,建立更加科學的垃圾處理設施,探索更有效的處理方式,把垃圾對環境的損害降到最低程度。垃圾本來就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讓垃圾變成可利用的資源,離不開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這正是企業可以大展拳腳的舞台,當各種從事垃圾分類與資源再生利用的企業有了用武之地,就意味著垃圾分類的產業鏈的形成,那麼垃圾分類才真正有了落地的支撐。
文章指出,推行垃圾分類,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法律法規的制定、管理機制的建立,以及配套政策的出台,這一系列頂層設計必須依靠行政力量才能完成和落實。只有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各方守土有責,各盡其職,才能確保這一鏈條上每個環節的無縫銜接。當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全民參與的格局形成之後,垃圾分類才能真正做到持續健康推進。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垃圾分類,關乎的是綠水青山和可持續發展。實現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就是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受益的好事,應該成為全社會的行動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