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加強東亞價值鏈合作 應對貿易保護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19-07-28 08:39:21


  中評社北京7月28日電/過去半個多世紀,東亞經濟騰飛主要得益於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及“雁陣模式”指導下的產業梯度轉移和國際價值鏈分工合作。目前,中日韓三國都面臨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侵擾,嚴重傷害了東亞過去賴以成功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增長元素。在此背景下,進一步強化東亞各國之間的產業價值鏈合作,對於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化解全球價值鏈斷裂風險,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東亞三國均面臨貿易保護主義衝擊。美國除對中國出口產品徵收高額關稅,還先後將中興、華為等中資高科技企業納入“實體清單”,限制中資企業從美國進口芯片和中間零部件。美國威脅對日本和韓國進口汽車及零配件加征關稅。此外,日韓之間的貿易衝突也不斷升級。7月1日,日本政府宣布對出口韓國的三種半導體產業原材料加強管制,並將韓國排除在貿易“白色清單”之外。

  來自域內和域外的貿易保護主義將嚴重傷害東亞經濟增長和產業價值鏈合作。貿易爭端使得企業成本大幅增加,關稅成為企業選址的重要考慮因素。目前,日本、韓國等在中國設廠的企業,開始陸續向東南亞、南亞等地區轉移製造產能。而產業價值鏈外移,一方面將對中國經濟帶來傷害,將導致大量工作崗位流失,製造業出現空心化風險,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另一方面,日韓企業對生產布局的調整,並不能真正解決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首先,將企業搬離中國,將失去中國市場和相對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對於技術含量高的產業來說,其他國家很難完全滿足生產要求。其次,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供應鏈服務能力有限,很難完全承接中國價值鏈轉移。再次,隨著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對美貿易順差擴大,相關國家面臨的美國關稅風險上升,產業轉移並不能完全規避貿易戰衝擊。

  因此,中日韓三國應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抱團取暖,應對全球價值鏈斷裂風險。目前,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亞洲價值鏈的核心,而且大部分亞洲國家生產鏈條都更為依賴中國,弱化了亞洲國家對美國和歐洲價值鏈的依賴程度。在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橫行和東亞與域外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可以通過進一步加強域內合作抵禦風險。只要確保東亞價值鏈穩定和安全,域外價值鏈的斷裂就不會從根本上衝擊東亞經濟增長。

  東亞三國同樣具備深化合作的潛力和空間。一是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互補,具有比較優勢合作基礎。歷史和現實已經多次證明,一國與貿易夥伴經濟發展水平越接近,在某行業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越相似,與該貿易夥伴發生貿易摩擦的概率就越大。只有基於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行業結構基礎上的貿易往來才相對穩固。經測算,中日和中韓出口產品相似度指數分別為0.33和0.37,明顯低於美日(0.47)、美韓(0.39)以及日韓(0.46)之間數值,經濟互補性更高,存在比較優勢貿易基礎。

  二是東亞地區消費潛力快速增長,全球需求的地理格局變化為價值鏈重構提供支撐。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預測,到2030年,全球一半以上的消費將發生在發展中國家,16%的消費由中國貢獻。隨著消費能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可引導東亞地區在更大程度實現“自產自銷”,東亞地區在商品、服務、金融、人員和數據流動中的參與度和融合度將不斷得到加深。

  三是東亞地區科技發展迅速,在新經濟業態和產業鏈條上存在合作空間。目前,東亞經濟體在科技領域尤其是數字化應用領域發展勢頭較好。移動支付、數字平台、區塊鏈、物聯網以及自動化技術的進步將持續降低跨境交易成本,激發新產品、新業態和新需求,促進區域內貿易發展。

  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雖然全球化面臨一些困難,但大的歷史潮流不可逆轉。中日韓都是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的推動者和受益者,三國應攜手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共同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三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有約束條件,彼此應尊重各國國情和經濟發展特色,摒棄偏見,消除誤解,以更加理性、務實、客觀的態度對待區域經貿合作,積極尋求區域合作的最大公約數。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王有鑫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