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非任何時候都穩操勝券
乒乓外交以及美國與俄羅斯緩和關系的前景實際上招致了對基辛格的批評。1974年,尼克鬆辭職,到1976年新罕布什爾州舉行初選時,基辛格已經成為羅納德•裡根和共和黨右翼的攻擊對象。新罕布什爾州知名日報《曼徹斯特聯合導報》把時任總統傑拉爾德•福特稱為“蠢蛋”,而把他的國務卿基辛格稱為“猶太佬”。
《沙發上的基辛格》則認為基辛格不理解“典型的美國價值觀”,并聲稱他效忠的是一種“超國家”秩序,而不是美國政府。
基辛格將蘇聯的解體歸為裡根的功勞,認為他比他的顧問們對冷戰有更深的領悟。格溫還明確表示,裡根的副總統老布什和基辛格的關系并不親密。
在1980年的共和黨代表大會上,基辛格參與了旨在讓福特、而不是老布什加入裡根團隊的努力,這場努力以失敗告終。
換句話說,基辛格絕非任何時候都穩操勝券。他支持伊拉克戰爭,盡管并非出於給海灣國家帶來民主的願望。相比之下,基辛格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繼任者、後來的商業夥伴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預言美國入侵伊拉克是個陷阱。斯考克羅夫特在《華爾街日報》上撰寫了題為“不要攻擊薩達姆”的評論文章,此文被認為是老布什向他的兒子——時任總統——表達他對這場戰爭的反對意見的工具。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就是另一碼事了。
隨著美國和中國走向另一場“冷戰”,可能需要借基辛格的“現實主義烙印”來踩刹車。魏瑪共和國的前車之鑒并不久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