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實施精准防控,以最小代價贏取最大勝利。
第一時間公布病例信息和活動軌跡、開展病毒溯源和流調、迅速鎖定疫情源頭、短短幾天排查近期去過相關市場的20萬人、確定高風險中風險社區并提升其防控級別、舉行多場發布會公布信息、問責官員……系列應對舉措快、准、穩,一方面以雷霆手段控制疫情擴散,一方面分級對待避免引起大範圍乃至全國性的恐慌,做到局部的嚴與整體的鬆相結合。
“後疫情時代”出現局部地區的疫情反彈,如何平衡好控制疫情和複工複產之間的平衡,是各國今後相當長時間內都需要面對的問題。既不能為了“拼經濟”而消極對待疫情反彈,也不能為了遏制疫情而草木皆兵、人心惶惶,以至於破壞經濟複蘇進程。精准防控,是針對反彈區域以及相關行業進行精准摸排防控,其他地區在提高警惕之餘依舊維持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以最小的防控代價贏取最大勝利。
正如抗疫專家張文宏所總結,精准防控不傷全局,將是中國抗疫常態。
第三,“零病例”不現實,社會心理與個人心理要做好調適。
盡管北京疫情的調查追蹤細節不斷呈現,目前病例數規模不大,但由於相關農貿市場吞吐量驚人,北京其他市場乃至其他省份不斷有關聯病例被發現,誰也說不准未來幾天病例是否會突然增加、其他暴發點是否仍未發現、北京防控等級是否還會提高……後續諸多未知等著解答。
經歷了全民居家、有序解封、接近自由的過程,社會大衆尤其是中高風險社區對再度“禁足”的焦慮、煩躁可以理解,但在疫苗尚未上市之前,所有人不得不提升對風險、未知、變動的接受閾值,在配合國家防控、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重新定義對生活的掌控,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需要認清的事實是,“零病例”幾乎是一種理想狀態,并不現實。北京、東京、首爾等地當前都出現小規模聚集性暴發事件,表明疫情起伏是常態,人類必須做好與新冠病毒長期共處的准備。
中國社會在不同階段與病毒反複交鋒,不僅積累更多防控經驗,心態也不斷趨於成熟。這些“獲得”同時也為海外後續抗疫提供多一種參照,這也是北京疫情啓示錄的衍生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