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2日電/近日,因假吃、催吐、鋪張浪費而被點名的“大胃王”吃播,在多個直播平台已經難覓蹤影。這幾年火熱的吃播,似乎到了一個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
吃播,簡單說來就是吃飯直播,最早始於韓國,幾年前在商業資本的推動下在中國興起。雖然從一開始就褒貶不一,但這並不妨礙它迅疾發展成為直播中不可小覷的一派。吃飯,原本屬於個人行為,多少帶著禁忌和隱私意味,吃播則直接將這一行為變為一種公開關注及討論。除了主打“大胃王”的系列內容外,吃播其實還發展出了美食探店、美食烹飪等其他形式,只不過前者格外引人關注。
我們為什麼愛看別人直播吃飯?不同的觀眾,各有各的理由。對於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輕女性觀眾來說,看著屏幕中的主播大快朵頤,吃下占據屏幕面積一半的食物,這種擬像產生的視覺愉悅可媲美真正進食的滿足感。堪稱現代版“畫餅充饑”“望梅止渴”的吃播,滿足了觀眾的代償心理需求。更有趣的是,這還使其產生一種對抗現代社會審美尤其是身材標準規訓的感覺,儘管這可能只是錯覺或幻覺。
而對於眾多“一人食”的獨居者來說,在一天中幾個飯點如約上線的吃播,則帶有“陪你吃飯”的功能,以食物為媒介形成的飲食關聯儘管虛擬而鬆散,但臨時餐桌強烈的現場感及人際關係互動,多少能帶來一些治愈或安慰。
不過,從“使用與滿足”的功能角度來看,僅僅通過有益來解釋中國本土吃播熱是不夠的。例如,那些貼著“重口味”“土味”標簽的吃播,就很難和“治愈”“撫慰”等詞語掛上鈎。比如,幾分鐘之內吃掉以公斤計的超辣拉面,大口灌下可能混雜了辣椒面、醬油、生雞蛋、酒精等多種物質的液體等,在直播平台上並不鮮見。
對於這類吃播視頻,厭惡者避之不及,喜愛者卻欲罷不能。除了人類探索自身極限的本能外,有心理學家認為這與人類普遍存在的“良性自虐”心理有關:人們身處安全的環境中而經歷一些危險或可怕的事情,實際上是一種享受。照此說來,隔著屏幕看吃播播主吃下惡心或超大量的食物,在某種程度上和觀看恐怖片具有同樣的效果,都會產生腎上腺素飈升的生理反應。這或許也可以解釋,在一些吃播播主與粉絲的互動中,粉絲為何會“樂此不疲”打賞“投喂”,讓“重口味”不斷升級。而充滿寵溺味道的名稱所遮蔽的,恰是播主被商品化的事實。
吃播被認為是門檻最低的直播,似乎唯一的門檻就是“能吃”。現實中,也確實有不少普通人通過做吃播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成功”路。隨著劇場效應在吃播領域快速顯現,為了吸引更多的關注和流量,直播中的播主必須吃得更多、更賣力,吃的東西更重口、更“別出心裁”。這一群體也不是不可以停下來,停止對身體的繼續“懲罰”,但轉型為美食攻略類吃播、合作推出聯名品牌等,永遠只屬於極少數掌握大量資源和議價資本的頭部播主。為了粉絲量不掉、利益鏈不斷,一些主打“大胃王”“重口味”的吃播播主選擇假吃、催吐。在這條由直播平台、MCN、播主構成的吃播產業鏈上,大量的底層播主不過是這座數字工廠中的一個工種。不過話說回來,自認為是消費者的觀看者,又何嘗不是其中的數字勞工呢?
社交媒體和直播平台作為新的“食物媒介”,已經完全植入了人們的生活圈。眼下,無論是作為直播經濟概念下的吃播,還是作為亞文化意義上的吃播,都到了重塑生態、豐富內涵、改良內容的時候了。
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