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疫情危機加速全球“脫碳”?
http://www.CRNTT.com   2020-10-17 08:47:36


  中評社北京10月17日電/西方媒體近日引述不具名知情人士的話說,中國已暫停對澳大利亞煤炭的採購。報道列出了兩個原因:中澳政治關係惡化;中國繼續嚴格控制煤炭進口,轉向清潔能源。

  中國是澳大利亞煤炭最大的進口國,今年上半年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了27%的冶金煤和20%的動力煤。由於國際煤炭價格相對便宜,中國煤炭進口今年上半年還是增加的。但由於能源需求持續低迷,中國煤炭採購也有必要做進一步調整。

  更為重要的是,在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承諾將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前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系統(生產和消費),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目前在85%左右,其中煤炭占比近58%,減少煤炭消費是近年來清潔低碳發展的主要抓手,也是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因此,中國需要從“十四五”規劃開始,著手準備相應的政策和規劃,以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因此,今後長期限制煤炭進口也並非不可能。

  從全球範圍看,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能源需求驟降,“去煤炭”進程似乎在加快。今年上半年中國煤炭消費僅僅增長0.6%,另一個煤炭消費大國印度3至4月煤炭火力發電減少10%以上。

  對疫情過後能源需求(包括煤炭)是否快速出現反彈,業界出現了不同看法。對“去煤炭”持樂觀態度的人認為,疫情正在加快世界能源轉型,人們的工作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因此即使經濟恢復,煤炭需求也難以恢復,全球可以迅速“脫碳”。

  對“去煤炭”持悲觀態度的人認為,疫情過後隨著經濟復甦,能源需求可能快速反彈。煤炭依然是全球主要的能源之一,2019年煤炭在全球能源消費中比例為27%,僅次於石油(33%),煤炭消費可能隨著能源需求反彈而增加。

  以中國為例,現有的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使得中國“去煤炭”難度不小,實現較快煤炭替代的重要條件是能源需求必須很低。中國目前依然是“生產型”,而不是“消費型”的能源消費結構。美國的商業和居民用電接近76%,而中國僅為30%。從直接煤炭消費流上看,絕大部分的煤炭都是由第二產業消費,最終的煤炭消費中,至少有1/3用於直接消費,2/3用於資本形成(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均資本存量相對低,決定了能源電力需求還將保持較高的增長。

  對於中國來說,低碳清潔轉型要求大幅度減少煤炭消費占比,控制煤炭消費。減煤、控油、加氣是近幾年化石能源轉型的基本特征。而且由於現階段中國減少煤炭對於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治理具有一致性,因此減煤相對比較容易執行。

  近幾年來煤炭佔中國能源結構的比例每年大約下降1%,但貢獻的很大一部分來自石油和天然氣。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且規模大幅度擴張,對改變能源結構的貢獻卻不是很明顯。從中國可再生能源結構看,水電相對穩定,風電和光伏增長速度很快,但由於占比太小(風電和光伏僅占一次能源的3.7%),短期內還難以做出很大貢獻。因此,只有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當可再生能源比例足夠大時,才有可能在滿足能源需求的同時,替代煤炭。因此,中短期新能源和化石能源都可能仍然繼續增長。

  另一方面,中國的低碳清潔轉型還將受到國際局勢的影響。如果疫情過後,逆全球化成為常態,各國的能源消費和能源結構向國內自有的能源轉變,這將不利於可再生資源的全球化配置,也不利於全球協同應對氣候變化。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各國需要為自己的資源優勢尋找順應低碳發展潮流的出路。就中國的能源而言,就是需要為煤炭尋找低碳清潔的出路,包括煤炭的清潔化及碳捕獲、利用和封存技術等。

  新冠疫情危機是否加快世界的能源轉型和迅速“脫碳”,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但是,人們的工作方式的確發生了有益於“脫碳”的改變,應對氣候變化的迫切性也將促使各國政府和企業正確面對“脫碳”。

  中國2060年實現“碳中和”是一個宏偉目標。相應的政策與法律法規是保證“碳中和”目標達成的必要條件。從“十四五”規劃開始,未來40年各個五年規劃中都需要提出階段性的減排目標,並配以相應的減排政策支持。可以預見,相關新興行業將快速擴張,包括新能源、儲能、節能等等。中國的“碳中和”目標會對其他碳排放大國帶來壓力,加快全球的減排進程。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林伯強(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