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2019年6月29日,北京市豐台區東高地街道的社區工作人員為居民演示把廚餘垃圾小桶放到統一的回收架上,以引導社區居民參與垃圾分類。 |
中評社香港6月4日電/為改善對垃圾的處理,中國越來越倚重大數據。目前,部分地區已經在垃圾袋上粘貼二維碼,以使垃圾處理公司能够追蹤誰在何時丟掉了哪些垃圾。
據德國“中國平台”網站6月1日報道,在擁有約千萬人口的湖南長沙,部分地區正在對該技術開展試點,已有數千戶家庭使用智能垃圾收集系統。
這套系統只獎不罰:每戶家庭用手機注册後會得到一個賬戶,按規定處理垃圾可以得到獎勵積分,這些積分可以用來兌換實物等獎勵。中國其他地方也在試行類似系統。
2018年,中國的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到約2.28億噸。由於中國仍在高速城市化,經濟持續增長,這個數字到2030年可能會增至4.09億噸。不斷增加的垃圾對當地環境和中國的氣候目標構成挑戰。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說,“十三五”期間,中國城鎮生活垃圾設施處理能力超過127萬噸/日,較2015年增加51萬噸/日。中國計劃到2025年在所有地級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系統。
為實現這一步,德國的專業技術也受到歡迎。早在2016年,中國的天翔環境等投資方就收購了德國資源再生企業歐綠保集團旗下兩大業務板塊約60%的股權。歐綠保1968年由施魏策爾家族創立,年營業額約20億歐元(約合156億元人民幣——本網注),1973年在柏林設立了首批用於回收玻璃和紙張的彩色垃圾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