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方民意與政策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志呈。(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高雄6月25日電(記者 高易伸)針對“衛福部”表明“中國生產的生物藥品不准輸入”,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十方民意與政策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志呈認為,蔡政府彷彿走回70年代蔣經國對大陸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
孫文學校總校長、台大教授張亞中申請代捐德國BNT疫苗及中國國藥疫苗各500萬劑,日前收到“衛福部”發函表明“中國生產的生物藥品不准輸入”。
黃志呈認為,蔡政府面對大陸任何善意,一率採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原則。兩岸關係嚴峻,適逢疫情爆發、邊境管制,兩岸關係順理成章可以“不接觸”,任何經貿或政治協商也可“不談判”,尤其蔡政府對中更存在“不妥協”的底氣,反正國際局勢現在對中國也不是很滿意,蔡政府乾脆抱持這股趨勢“三不”到底。
黃志呈,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曾任高雄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中山大學民調中心專案研究員,現為十方民意與政策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黃志呈表示,台灣疫情嚴峻,蔡政府可以接受世界各國的善意與協助,但只要碰上來自中國大陸的善意,都會被順理成章的拒絕。因此,民間想引進大陸製造的疫苗,應該是不太有機會的。
黃志呈說,過去的三不政策歷經時間歲月與主政者逝世消失,後來因人間溫情開放兩岸老兵探親,兩岸關係重新獲得接觸。2005年連戰破冰之旅,讓兩岸重新融冰,2008年至2016年馬英九開啟了兩岸大三通、簽訂22項協議等事務性協商,應該是近代兩岸關係最好的榮景。
黃志呈說,但蔡英文2016年開始執政後,兩岸關係這5年來也就是這個樣子。這兩年適逢疫情,蔡政府更有理由可不跟中國大陸接觸。但中國大陸就在台灣旁邊,是台灣的鄰居,沒有辦法忽視或假裝沒看見。
黃志呈說,台灣自2000年以後成長的年輕人,對於兩岸的框架更模糊,對於中國的概念就產生認知上的不同,這類政治認知的新陳代謝很快,年輕人對中國認知正在凋謝,若再加上當前以美國為主導的反中潮流,都讓蔡政府更有底氣撐起對陸的“新三不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