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
中評社香港7月13日電/大學畢業後,Z君在中國的金融行業工作,2015年他申請入黨,去年正式成為中共黨員。這名80後“老一代”新青年是中國9500多萬名中共黨員中,經過組織千挑萬選的後備生力軍。他雖身處企業,卻有感“人才都在體制內”,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7月12日載文《新青年及其周邊,你懂嗎?》,文章說,前些年,得到上司器重的Z君曾被派到西部某縣掛職,兩年後卸任副縣長時,30多歲的他已為當地創設中小微企業數碼轉型幫扶基金,而且已有企業獲得融資支持,把業務開拓到縣域外,也在互聯網平台上開啓新商旅。
在基層的兩年,他體會到“體制的系統嚴謹性”,“開會傳達精神的必要性”,領會到“絕大多數問題都能從歷史書中找到答案”。
掛職回來後,Z君報名了中國頂尖大學與國外知名學府聯辦的雙學位MBA課程,期待將新知識運用到職場。
Z君的感悟獲得多名90後的共鳴。一位在民企做戰略投資的“海歸”小主管說,她也申請了好幾年,才在今年的中共百年黨慶前入了黨。
時下的中國年輕人本就出生於科技數碼時代,對金錢和物質“無感”,更希望獲得自我價值體現和認可。
他們不掩飾對穿戴名牌的喜愛,但對周遭政治氛圍有較為敏銳的洞悉力,思想上自覺看齊,還很關心外界對中國制度政策框架構建、調研實踐的解析。這種“明明有顔值,非要拼研值”的“又紅又專”(具有無產階級世界觀,又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術)特性,正改變著中國核心消費力。
“新青年”的說法被認為源於中國上世紀初的《新青年》雜志,它對當時的青年思想啓蒙具有助推作用。今年上半年,講述雜志創辦者陳獨秀等人事跡的革命歷史題材劇《覺醒年代》熱播,在華外國人也跟著追看回看,了解中共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