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7日電/擴大內需、持續推進超大規模市場建設,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是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長遠之策、關鍵之策、戰略之策。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擴大內需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要“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這為今後一段時期中國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建設強大國內市場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個長期戰略任務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王昌林、郭麗岩文章認為,擴大內需、持續推進超大規模市場建設,不是應對金融風險和外部衝擊的一時之策,主要是由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宏觀背景、重大任務等所決定的。
從外部環境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衝擊,國際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安全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這將是一場更長遠、更廣闊、更深刻的變革,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的廣度、深度和長遠性大大超過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將長期面對一個更加動蕩變革的世界,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必須將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
從發展階段看,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不懈奮鬥,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躍上了新的大台階,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具備了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這也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階段,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要順利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跨過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必須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把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充分地、持續地激發出來,有力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行穩致遠。
從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看,也必須著力擴大內需,持續推進超大規模市場建設。因為沒有強大的內需,就難以形成國內大循環的良性循環。無論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需求都是重要動力。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必然要求以國內需求為主。同時,在當今國內國際市場緊密聯繫的情況下,要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減少外部環境和市場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也必須發揮內需的主導作用。
總的來看,擴大內需、持續推進超大規模市場建設,是一個長期戰略任務。不僅要體現內需在整個社會總需求中的主體地位,而且要充分發揮內需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更高水平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導作用。不僅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之舉,而且要提升到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基點的地位上。擴大內需應採取的政策措施,不僅包括一些短期性的刺激國內需求的措施,而且應該更多著眼長遠,採取一些根本性措施,充分釋放國內需求潛力,建設強大國內市場。
深刻認識目標要求
文章指出,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是中國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目標,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擴大內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要使國內需求市場體量規模巨大、成長性高。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在許多領域都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從發展潛力看,隨著中國由小康型消費向富裕型消費邁進,未來國內市場拓展空間也很大。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受供給約束、體制和政策約束等影響,內需潛力還沒有充分釋放出來。對此,必須加快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保持社會總需求較快增長,把內需潛力變為市場實際需求。
二是要使國內需求市場體系完善、運行效率高。集中表現在其體系是否完備、結構是否合理、效率是否高,重點是內需市場體系中一些重要比例關係要合理,包括投資和消費的關係以及投資、消費內部比例關係,不同的組合決定了國內需求體系的效率。為此,必須要合理確定投資和消費的關係,既要擴大政府投資,也要著力保持社會投資不斷增長。在收入分配中處理好政府、企業和居民的關係,不斷縮小收入差距。
三是要使國內需求升級和供給創新能力適配性高、持續發展動力強。市場由需求和供給兩方面構成,二者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約。如果在需求端不能形成持續升級的動力,在供給端不能形成持續創新的動力,即使市場在一段時期內大或者強,也不能形成持續的強大內需市場。為此,必須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把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結合起來,相互配合、協調推進,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均衡。
四是要使國內需求市場開放性更高、吸引力和影響力更強。只有具備高度開放性,才能使國內需求市場可以充分吸納、利用各種資源來壯大和發展自己,也才能使其融入國際需求和市場體系中,顯示其強大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為此,必須處理好內需與外需的關係,使二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形成以國內需求為主、國內國際需求相互促進的局面,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