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8日電/隨著中國發展模式日益從投資主導向啟動內需拉動轉變,中國居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發生了顯著變化。居民日漸擺脫對國際品牌的依賴與偏重,轉向認同與選擇本土品牌。國產品牌日漸成為國內消費者的“新寵”。之所以國產品牌如此受歡迎,除了品牌自身的產品質量或高性價比獲得國內消費者的青睞之外,還在於品牌文化充分體現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讓消費者獲得了民族認同。
消費不僅是個體進行自我認同、體現自我地位與身份的手段,更是個體建立集體認同和群體歸屬不可缺少的途徑。通過消費,公民積極參與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務,為解決國計民生問題獻計獻策,並通過公民與機構之間以及公民自身之間持續的理性對話,積極創建民族認同的核心內容,持續更新民族認同的實踐軌跡。例如今年河南洪災中,民族企業展現出在危難時刻的責任擔當,更是激發出國民對國貨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而其他社會各界的踴躍捐款與訂購國貨商品,也充分詮釋了國民的同胞情義和對本土品牌的認同。
通過消費,我們得以重溫和緬懷特定時期的歷史回憶和集體記憶,以此強化民族認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自近現代以來,每次國貨運動都與民族認同息息相關。當面對列強入侵,或遭受國外經濟封鎖與政治威脅時,國貨運動的提倡能激發國民的民族情感和反抗外族侵略的決心,維護國內經濟和扶持民族企業被視為國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特別是面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加之西方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在此情景之下,中國品牌的打造與發展不僅關係國計民生,更關係到國家振興和國際地位。將中國傳統元素與時尚潮流相結合的國潮品牌的創建與發展便是為迎接這一挑戰,通過創立本土品牌,在激發內需、振興經濟的同時嘗試創制中國特色消費文化和提高國家地位的重要舉措。總之,從國貨運動的興起到目前國潮消費的流行,本土品牌不僅傳載了中國文化的精髓,還通過國民對本土品牌的消費與認同使得這些理念深入人心,中國文化的“共同之根”通過國民的日常消費實踐一再傳承並發揚光大。
(來源: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