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0日,上海紀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系列活動在國際乒乓球聯合會博物館和中國乒乓球博物館開幕。圖為美中選手參加乒乓球友誼賽。 |
中評社香港12月3日電/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11月17日發布一份提交國會的539頁報告,報告對所謂“中國威脅”的表述不禁讓人想起塞繆爾•亨廷頓有關後冷戰衝突的“文明衝突論”。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9日發表一篇文章指出,對很多對華鷹派人士來說,鑒於中國預計到本世紀30年代初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種“威脅”已愈發緊迫。隨著中期選舉臨近,美國總統喬•拜登或許在冥思苦想,美方如何在不讓美中對抗升級為熱戰的前提下推行被中國的分析人士視為“極限對抗”的對華政策。
不過,“極限對抗”與其說是一種戰略,倒不如說是一種態度。當前應該進行一些清醒的反思。
首先,從很多方面講,中國的強勢是對其所認為的安全威脅所作的防範性反應。中國所認為的安全威脅其中就包括美國的“島鏈軍事包圍圈”。
其次,美國仍擁有無與倫比的財力,包括獨特的地理條件、豐富的自然資源、全球軍事霸權以及享有特權的美元。盡管發號施令的能力有所降低,但在今後50年乃至更長時間裡,美國仍將保持優勢地位。
第三,中國共產黨奇跡般地徹底改變了中國經濟以及占人類總數五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的生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最近一項研究顯示,中國共產黨在該國民衆中的支持率超過了95%,是世界上支持率最高的政黨之一。
據布魯金斯學會的瑞安•哈斯說,中美兩國在相互依賴度很深的背景下已進入一種競爭持續強化的“新常態”。與中國商品脫鈎正在加劇美國的通脹之勢,與此同時,美國對華投資仍在增加,科技合作也有所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