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曉求(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北京2月3日電(記者 海涵)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吳曉求日前在人大重陽舉辦的“2022宏觀形勢年度論壇”上表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解。對於中國經濟預期轉弱的壓力,制度改革十分重要,信心來自制度的穩健,來自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來自國家制度與法律制度的完善。
吳曉求說,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提法,中國經濟在2022年乃至未來一段時期都將受到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這是中國經濟在比較長時期內受到的較大約束和困難,這種困難的複雜性需要注意。
吳曉求表示,從外部環境看,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變得越來越複雜。外部環境對中國經濟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回顧過去中國經濟的發展,一個很重要的有利條件就是有一個比較和諧的外部環境。我們抓住了內外部有利的時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經濟建設中,與此同時,也在用戰略的思維在思考外部環境的穩定。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也離不開世界,世界各國是相互促進的、是互贏的。中國能為世界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世界也能給中國一個更多的發展空間。當前,中美經貿關係備受關注。中美經貿不太可能脫鈎,因為脫鈎對於兩國都是非常危險的。中美關係是中國對外關係的基石,也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高度重視中美關係,要想一些辦法讓中美關係回到正常的軌道。
“中國現在在講的雙循環,雖然是以國內循環為主,但還是強調國內國際循環協調發展。因此,國際循環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吳曉求說,外部環境現在確實變得非常複雜微妙,無論是逆全球化、單邊主義,還是民粹主義以及貿易保護主義,這些都對全球經濟環境帶來了極大的破壞性。此外,新冠疫情更是加劇了世界經濟關係和地緣政治的重構,給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也會帶來新的更大的不確定性,也會使得世界很多國家的經濟內向性大幅增加,試圖以此想降低外部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吳曉求表示,為克服這些重困難,最重要的還是要朝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前行。我們要不斷的深化市場經濟的體制。根據四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制度完善、制度改革比政策調整更重要,信心來自於制度的穩健,來自於制度朝著市場經濟體制方面不斷的完善。當然,在更廣泛意義上,還包括法治的完善。所以,法治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不斷進步,是人們信心的根源。此外,還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政策穩定比什麼都重要。制度是堅固的基礎,最後要通過政策來實現,政策不能變化太快,要高度重視政策的相對穩定性。當然,經濟出現一些問題,可以微調。政策除了經濟政策還包括各類監管政策,我們還是要朝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模式、道路、體制的方向走,所有的政策要符合這樣的要求。“如果這些做好了,中國經濟會有強大的韌性,也會有非常好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