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2年2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到達北京。新華社發 |
中評社香港2月28日電/50年前的此時此刻,理查德•尼克松正以美國總統的身份對還未建交的中國進行7天訪問。1972年3月6日出版的《時代》周刊在報道這一大膽的外交突破時,封面題為:尼克松的中國奧德賽。被媒體視如政治冒險般的旅行,連同被認為與世隔絕的中國民衆和風景,也經電視播放給全美民衆。中美關系和中國在西方世界的地位,乃至國際局勢的走向的改變,就以這樣戲劇性的方式開場,而雙方關鍵角色的高瞻遠矚,注定1972年的破冰訪問彪炳歷史。
法國《歐洲時報》2月24日載文《尼克松訪華50載:中美關系的變與不變》,文章說,在之後的歷史叙事中,隨著中國融入世界,美國成為冷戰勝利一方,中國因開放而迅速崛起,全球化市場繁榮,無數人的生活改觀。尼克松作為美國戰後總統中的“現實主義大師”,能够不被國內意識形態紛爭左右,破冰訪華,從越戰抽身,約束美蘇軍備競賽,終結布雷頓森林體系,難能可貴。對於中美關系,他在此後寫於1988年的《1999:不戰而勝》中告誡:“我們必須避免把這段關系浪漫化,或者誇大彼此膚淺的好奇心。如果中國或美國的行為以對方認為不可接受的方式進行,學生交流、旅游、藍色牛仔褲、美國搖滾音樂或景泰藍都不會把我們團結在一起。偉大國家之間的關系不是下午茶或愛情派對;它們是結構複雜的設備,必須不斷被監視和照料。除非我們小心,不然任何錯誤都可能會發生。”這一告誡在50年後中美關系處於低穀的今天聽來,仿佛智者的預言。
尼克松訪華50周年之際,中方表示希望美方同自己一道從過去50年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推動兩國關系重回正軌。
但隨著中國崛起,美國開啓并延續將中國作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的姿態,更有些人視尼克松訪華、推動當時中國重回國際社會是一個失誤。
在政治空氣燥鬱的當今美國,連1972年訪華這份政治遺產本身的價值都要遭受質疑。2020年,時任國務卿蓬佩奧稱尼克松“引導中國改變”已經理想落空,鼓吹與中國對抗。“中國從美國主導的秩序中受益,現在卻挑戰這一秩序”,接觸中國讓美國“吃虧”的觀點自2017年在華盛頓盛行至今,白宮易主也沒有改變。
這半個世紀以來,中美兩國和彼此關系無疑是世界秩序的基礎性力量。美國政界也承認,應對氣候變化、疫情蔓延這樣的跨國挑戰,中美合作是全球治理最佳方案。中美不能相向而行,是美國缺少理查德•尼克松、亨利•基辛格那樣的戰略高手嗎?是也不是。冷戰的驟然結束,中美實力差距以驚人的速度縮小,都導致雙方的戰略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中美關系的起伏,是美國對華戰略不斷調整、從簡單到複雜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