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8日電/據人民網報道,當前,春耕春播進展順利,越來越多的機械化設備在田間地頭大展身手,成為農業生產的生力軍。近年來,隨著高空間、時間和光譜分辨率遙感技術的發展,遙感檢測技術已成為指導農業種植、保障糧食安全的“千里眼”。
“簡單來講,遙感技術就是把攝像頭搬到天上去。”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CEO張弓表示,農業生產的關鍵節點包括春天播種、出苗以及起初生長等情況。據了解,佳格天地近期面向全國上線了“春播穩產大數據決策指揮平台”。該平台融合了衛星遙感、氣象等多類數據,旨在從播種適宜區分布、氣象風險預警、作物長勢監測幾方面為糧食及油料作物的生產提供數據支持與服務,從而助力保障糧食安全。
2021年2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農村遙感衛星等天基設施。發展智慧農業,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完善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絡,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範能力。
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劉煥軍表示,遙感技術可以客觀、準確、及時地提供作物的生態環境和作物生長的各種信息,它是精確獲得田間數據的重要來源,應用於作物的長勢監測、災害監測、精准管理。
在張弓看來,遙感技術不僅解決了土地在哪兒的問題,更能直觀體現土地上種植了哪些作物。通過數據分析,耕地面積和使用率,作物品種和生長情況將為有關部門提供制定政策的有效依據。也體現了中國正從相對粗放的農業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的過程。
“相較於西方一些農業大國,我國部分地區的地塊較為分散,如何將破碎化的耕地進行集約化管理,其中就需要遙感技術的助力。”張弓說。
科技賦能,糧食豐收更有底氣。春耕一線,農技推廣人員進村入戶,新品種、新農藝落地,廣袤田疇,平田整地用上北斗導航,打藥施肥用上無人機。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為糧食生產注入源源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