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0月13日,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第一階段)高級別會議在雲南昆明閉幕,會議正式通過“昆明宣言”,呼籲各方採取行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3月27日電/以大多數標准來衡量,中國都同心協力成功進行了一場與污染的鬥爭,為本國公民建設了一個綠色和諧的家園。
南非獨立在綫新聞網站3月21日載文《生態友好型經濟學:來自中國的一些經驗》,作者是南非中國問題專家譚哲理,文章說,南非可以從中國保護自然和生態系統的經驗中學到些什麼?
無節制的工業化導致了以森林砍伐、沙漠化、物種滅絕和病毒傳播等形式出現的災難性後果。
因此,中國采取了緊急而務實的措施,通過健全的生態環境可持續性和保護性政策與計劃來應對這個問題。這包括在引入生態保護紅綫的基礎上進行環境防護和湖泊修複。反過來,這也產生了積極的結果。
例如,中國堅守了1.2億公頃(18億畝)可耕地,建立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體系,目前中國各類自然保護地已達1.18萬處,占國土面積18%以上。
中國政府在長江實施了為期10年的禁漁令。在中國各地,旨在恢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措施已經帶來了野生動物的回歸,比如江豚、亞洲象、朱鹮、東北虎、麋鹿和布氏鯨。
在2021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中國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在此之前,中國表示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在以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為重點的南非,中國提供了哪些經驗?
首先,經濟增長需要與生態保護和修複保持平衡。如果以犧牲一個為代價來優先考慮另一個,就會產生負面影響,正如我們在失控的城市化、工業化和污染中所看到的那樣。追求經濟與生態的雙贏,是這一代人必須為子孫後代進行的必要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