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省從江縣丙妹鎮大歹小學的學生潘污簡(右)與堂妹在家裡做寒假作業。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7月12日電/近日,“小鎮做題家”在中國社交網絡上再次引發熱議。
美國《僑報》7月10日載文《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小鎮做題家”》,文章說,所謂“小鎮做題家”,是指出身鄉鎮、上學期間埋頭苦讀、通過高考進入還不錯的高校的青年學子。但在大學期間乃至畢業後,他們就常常失意。
不可否認,十年苦讀之後“小鎮做題家”們實現鯉魚躍龍門,但他們在大學期間乃至工作後,可能在眼界、社交和多元知識儲備上和城市孩子存在一定差距,但據此就斷定他們除了只會做題和怨天尤人就沒有其他能力,顯然有失偏頗。“小鎮做題家”這個詞語,完全不足以概括鄉鎮學子的人生,更不是這個群體的精神寫照。
目前,中國仍有數以億計的人口生活在鄉鎮里,出身小鎮對他們而言是一個既定事實,無法改變。他們孜孜不倦地學習,最終通過高考改變了自身的成長軌跡,這本身就是具有強大學習能力的體現。因為無論是出生鄉鎮還是城市的孩子,都必須通過不斷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此外,“小鎮做題家”們通過十年如一日的學習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也說明教育不僅是小鎮青年們走出鄉村、邁進城市的一條有效途徑,更是實現階層跨越的一個重要手段。這也投射出“小鎮做題家”對社會階層流動性的期待,說明他們具備潛在的促進社會變革發展的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