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0月15日蘇州高新區近日在楓橋街道舉行日資企業蘇州科士達印務有限公司新工廠項目開工奠基儀式。(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9月22日電/最近有日媒刊文稱,前往中國任教的日本科學家逐漸增加。事實上,除高校外,中國的科研院所和高端制造業也是日本科技人才“扎堆”的地方。
日本《東方新報》網站9月9日載文《日本科技人才緣何喜歡赴華“打工”?》,文章說,越來越多的日本科技人才喜歡赴華“打工”,首先源於日中經貿關系持續升溫。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轉型,錢包鼓起來的中國人消費能力更強了,日企在華推出“本土化”策略,將一些研發中心也設在中國。據報道,目前蘇州高新區600多家日企中,約95%設立了研發機構。這些高端崗位很容易吸引日本高科技人才。
還有一些日本科技人才進入中國企業或機構工作。近年來,已有豐田和日產公司的多名“技術大拿”轉投中國車企。此外,“納米機器人之父”福田敏男、“光催化之父”藤島昭、腦神經科學家禦子柴克彥等人也已進入中國高校或科研機構工作。
這些高科技人才將職場陣地轉移到中國,主要有兩重原因。
其一,中國讓這些大咖更有用武之地。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減少了對各大科研機構的經費投入;隨著大學“法人化”改革,國立大學從政府獲得的經費進一步減少。這導致不少學者無法順利開展科研工作,年輕學者面臨無業可就的焦慮,在職學者則面臨撥款進一步減少的煩惱。
而在汽車產業等領域,日本面臨人才資源充足、職場“內卷”的現狀。隨著全球燃油汽車市場逐漸飽和,汽車技術人才收入的黃金時代宣告結束。疫情暴發以來,本田、日產、豐田等車企都祭出了裁員或降薪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