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0日電/大公報20日發表社評說,香港社會飽受黑色暴亂之苦,經濟衰退,民生困頓,百廢待舉。但特區政府並沒有氣餒,而是迎難而上,一方面止暴制亂,恢復秩序,另一方面連連推出積極措施提振經濟,為企業雪中送炭,助市民渡過難關。事實證明,政府不僅有聚焦發展急盼破題的誠意,更展現銳意處理深層次社會矛盾的決心。
社評說,新年度財政預算案下個月發表,個中內容全城關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發表網志,透露不少訊息。他表示,儘管本年度政府帳目出現赤字,乃十五年來僅見,但政府不會停止擴張性財政政策,將繼續推出逆周期措施,即使因此出現較大赤字的預算案,但仍然能保持公共財政的持續穩健及金融穩定。他進一步暗示,有需要時可以調整退稅、寬免差餉、豁免商業登記稅等。
公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應使則使,這是政府一貫堅持的理財大原則。而類似紓困措施曾多次推出,涉及金額也頗大,導致十年間政府經常性開支的增幅超過收入增幅,可見所謂政府“守財奴”之說沒有事實根據。特區政府理財有方,庫房雄厚,這也是政府連續多年大手筆扶貧濟困卻無懼結構性財赤之底氣所在。
社評說,過去半年間,特區政府抓住“撐就業,保企業”的主軸,已四次推出紓困措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當然,扶貧紓困是整個政府的核心工作之一,各部門不讓財爺“專美”。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昨日預告,二月一日起,政府將推出一個為期半年的資助計劃,本地中小企參與貿發局舉辦的展覽,可獲資助一半參展費,上限一萬元,估計有五千家中小企受惠。顯而易見,有關措施有助提升本地中小企的參展意欲,讓它們可以向世界各地的商家展示香港的優質服務及展品,把握商機。
要數最有力的改革措施,非特首林鄭日前宣布的十大惠民措施莫屬,包括降低長者乘車優惠的年齡、為輪候公屋滿三年人士提供一半租津、改革長者津貼、延長勞工假期、代交低收入人士強積金等,涉資一百億元。相比過去扶貧紓困多為一次性措施,屬“派糖”性質,十大惠民措施多為經常性開出,決非“小打小鬧”、“小恩小惠”可比,而是大刀闊斧式結構性改革,影響深遠。
以假期改革為例,現時藍領的勞工假為十二天,白領的銀行假為十七天,早引起不公平之批評,但香港是商業社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延長勞工假期的阻力不少,因此一直是“只聽樓梯響”。今次“終見人下來”,單是特區政府這份勇氣就值得一贊。
社評說,特區政府致力推動社會公平,努力讓市民尤其基層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著力化解社會深層次矛盾,決心之大,承擔之多,可謂有目共睹。但一個巴掌拍不響,要讓十大惠民措施盡早落到實處,還需全社會支持。若反對派繼續玩嘢,立法會“拉布”不斷,那就是與民為敵! |